|
圖書目錄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0 e+ I4 }% K& d7 `4 A 第一章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5 k. {9 j9 \6 Y3 { 一 近代封上古史之探索 二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2 J% a! z" \/ D* n 三 夏代帝系及年歷8 a3 O3 C3 g0 x# Y- l/ x* x 四虞夏大呈 第二章黃河下游之新王朝 殷商時代 一 殷代帝系及年歷 二殷人居地之推測. C9 ~5 ?/ n) m9 j 三 殷人文化之推測: R$ r6 j" ]4 X9 w2 W/ N$ a 四 殷周關系 第三章 封建帝國這創興 西周興亡 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 春秋始末 第五章 軍國戰爭之新局面 戰國始末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第三編秦漢之部 第七章大一統政府之創建 秦代興亡及漢室初起* m8 C5 g0 S e) U* O; J& I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 由漢武帝到王莽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 東漢興亡) l; n Y# R, N4 b: m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 東漢門第之興起& V& @0 K! R* E( N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 秦漢國力興封外形勢 第四編魏晉南北朝之部/ B" |2 V# c" x$ m6 @- U& ]2 `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 三國時代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回光返照 西晉興亡 第十四章長江流域之新園地 東晉南渡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五胡十六國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 南朝宋齊梁陳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 北朝8 X: ?4 i8 R- X/ D+ G7 o4 p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 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 在西晉及南朝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 在五胡及北朝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彌漫 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3 L2 A& f; w2 V. Y 第五編 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統一圣運之再臨, K% m/ ]; O& P7 F2 g4 {+ z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圣運下之政治機構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圣運下之社會情態 第二十五章 圣運中之衰象(上) 第二十六章 圣運中之衰象(下)! p8 b! Y6 @3 H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圣運之下之對外姿態7 s3 w1 J+ u% @/ B% C& D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 第二十九章 大時代之沒落(續)' U" T( w# [/ X3 d* T& D1 h$ s. z1 a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 第六編 兩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一 北宋帝系及年歷! u9 q! R7 `) x, R" k1 u, t 二 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4 P* _$ \4 x$ B 三 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四 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I) ~& V4 l& w% G8 }$ x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第三十二章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慶歷熙寧之變法 一 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二 慶歷變政 三 熙寧新法 第三十三章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佑以下 一 熙寧新黨與南人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 o6 y( s5 o' t# R0 K1 ~+ U6 \ 三 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3 R! ^2 {1 K, g' M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一 金起滅遼 二 遼帝系及年歷 三 金滅北宋: {$ \2 B, S. I' d 四 南宋與金之和戰 五 南宋之財政' O; @2 J7 a+ W1 A5 w0 r1 E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歷' F% ~2 P/ A8 Q* p' r, Z7 T 第七編 元明之部* I' X9 k9 o( r2 _- s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x3 o$ R+ M4 ^6 g* i8 [( O, [ 一 蒙古之入主 二 元代帝系及年歷 三 元代之政治情態5 _3 D2 n& t3 p, | 四 元代之稅收制度與經濟政策+ w) J/ O6 Z8 n 五 元之軍隊與禁令; g3 B7 [4 j2 D- X5 o7 D 六 元代之僧侶2 _8 z) z2 l$ Y+ ?4 F" a6 R! _ 七 元代之士人與科舉制度/ z* e6 d: ]7 K$ O; z5 n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S! S$ c2 _& E 一 明代帝系及年歷: {% F6 ~7 f" ~" |: m: ? 二 傳統政治之惡化 三 廢相后之閣臣與宦官; @1 p9 e+ G; g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下) 一 明初的幾項好制度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6 X) x [7 t) q* O1 k0 X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b0 L$ P2 q& D. z 一 經濟方面- {- E( c4 e( p 二 文化方面7 @6 Q- X: f! W+ ^3 a- b 三 南北政治區域之劃分及戶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一黃河與北方之水患! a; o1 v0 i2 u# I$ `4 U 二 北方社會所受外族及惡政治之摧殘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3 m, ]; c* U1 S# D! k9 {: S 三 南方江浙一帶之水利興修/ d/ P" v( m2 |3 o0 y- v# n3 V5 P; B/ Z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一 貴族門第漸次消滅后之社會情形 二 宋明學術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學者之講學事業- t. _6 P' C D k 四 宋明學者主持之社會事業& \+ e# X, u9 X- e# ~ 第八編 清代之部& t" i; j- J, g w6 R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滿洲興起至入關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戰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A$ R0 [! n4 `3 w# O2 D7 E' n 一 清代帝系及年歷+ A8 A* K T6 D" d 二 清代對待漢人之態度8 B) _) Q0 z2 @7 k 三 清代政制 四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清代乾嘉以前之學術7 u) G, n8 V* \1 y+ b3 `5 Q 一 明末遺民之志節 二 乾嘉盛時之學風 三 政治學術脫節后之世變- G6 S: ]" Q& w2 i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清中葉以下之變亂 j9 j8 P( f1 S, ^' o. D4 A 一 乾嘉之盛極轉衰 二 洪楊之亂 三 湘淮軍與咸同中興 z5 o4 s% Y$ O- Q$ }" F6 ~ 第四十六章 除舊與開新 ~9 s* c/ O7 s4 s( F$ w 一 晚清之政象 二 晚清之變法自強! u0 ^3 c4 ~+ G0 \' U 三 晚清之廢科舉興學校 四戊戌政*變與辛亥革*命 五 辛亥革*命以后之政局 六 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 七三民*主義與抗戰建國+ u- D# \' I6 j, f7 {: F 八抗戰勝利建國完成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對世界新使命之開始 |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J1 G) Y8 W7 v$ I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 x& m" W" Z, F+ c, `1 R. P& v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H5 M% Y6 Q# H. C( \2 E5 [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于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系。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黃)。 |
本帖最后由 三人行 于 2013-10-31 17:13 編輯 % R" I6 Z7 ~7 y( _/ \" Q 8 X/ N2 E7 R/ m5 A K: F/ Z'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