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目錄 $ p) k! q" J, T4 T6 u 曲禮上第一. r- A" F& \% u 曲禮下第二$ f2 j9 i0 N- j A# f 檀弓上第三7 W H5 |) f" g7 q; { 檀弓下第四% z: o' S. X/ X& }& m, b 王制第五 月令第六& O: g! E2 ?$ V& D H# `/ p 曾子問第七 文王世子第八 禮運第九 禮器第十# x2 @# ?* O# V5 V% E# S( i4 y 效特牲第十一 內則第十二4 A' X! O) T. W" X7 [ b7 u* S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喪服小記第十五: ^" s: Z# e2 J i 大傳第十六; {' E0 T+ D6 ] 少儀第十七 學記第十八3 I5 b& E, n9 v% l( F F2 C. F$ j 樂記第十九6 d" x2 E, [; ~6 w4 C- y 雜記上第二十/ p) P) Y/ Q9 B, @9 w/ u 雜記下第二十一6 a- l/ T8 i( ]+ a/ _ 喪大記第二十二3 A a& c6 c0 v, h2 Z, r 祭法第二十三+ n1 p ]% b' }& P4 @" w! \9 ?3 X 祭義第二十四6 V, Y2 V/ o8 f6 A* j 祭統第二十五 經解第二十六, D* \ B/ N3 |! a" @ 哀公問第二十七- Y9 Z/ Y$ y4 z* Q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閑居第二十九- i! o. ^ W% w' i 坊記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n' ?: O; b, j1 f& O3 X+ l 表記第三十二+ {9 q- }& ]7 I$ z$ F 緇衣第三十三 奔喪第三十四* _' t0 Y8 Z. X. @2 e0 t 問喪第三十五4 `* o8 G* M/ Y& z3 M 服問第三十六+ H+ a$ X4 b) ?- B0 R9 C/ p 間傳第三十七& @6 \/ K4 q5 Z9 O 三年問第三十八" n! R! R5 ?5 c6 ^ 深衣第三十九+ ]& R4 E1 t9 U5 a4 g! b 投壺第四十7 H6 v& U0 \8 J) d; `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學第四十二! q% d2 G" ]0 E: g- g" \$ u" W' w 冠義第四十三 昏義第四十四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 l8 q+ U9 y7 o" y. L6 _) N. X 射義第四十六% R! L, g' r- B$ X) z. [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n |! s" k6 N( v& n( u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6 ?4 y: ^- q: S" y2 u |
曲禮上第一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I- o! Z: u0 ~% N! ?% H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若夫坐于尸,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tb&^%we(國*&wr&學_q^wr^#*網%)r#_tb$@( i, U9 X2 X$ C1 Z. d' w5 C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8 d- D' W% a/ {: |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klja國fp7學096*網%*(*ys) D+ k& v2 L( @2 J' w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2 r$ r/ v- p7 o+ Z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io23國u94%學^108網3@^%$^%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n3 m( [* V& x# _* a9 f! u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于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謀于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F& O$ Q8 `: ~ F3 n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爭。 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游稱其信也。- w6 J* m9 T5 [% r. `5 ^ 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恒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4 ?' u v) |: r+ a+ G) Q0 H! z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祭祀不為尸。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JLK國J*%*學jFG(網^@FF 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 幼子常視毋誑,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傾聽。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4 Q' H9 L! @1 T' q! Z/ T 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 q# ~0 M/ L, Z6 W 將適舍,求毋固。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后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毋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大夫士出入君門,由闑右,不踐閾。q0-國19$$學%^*8網356jdklj0 K; C" B0 \- P- O+ n 凡與客人者,每門讓于客。客至于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后客復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于東階則先右足,上于西階則先左足。 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V: B3 B/ F5 F 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而扱之。奉席如橋衡。請席何鄉,請衽何趾。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客徹重席,主人固辭。客踐席,乃坐。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將即席,容毋怍。兩手摳衣去齊尺,衣毋撥,足毋蹶。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7 A6 h) _: \7 s 虛坐盡后,食坐盡前。坐必安,執爾顏。長者不及,毋儳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王。LB#$^國%@3學193網-RFN 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7 u6 a( l" m2 B 侍坐于所尊,敬毋馀席。見同等不起。燭至起,食至起,上客起。 燭不見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 ]7 L K" v6 H" k' F7 r9 a7 [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間,愿有復也。”則左右屏而待。 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斂發毋髢,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 侍坐于長者,履不上于堂,解屨不敢當階。就屨,跪而舉之,屏于側。鄉長者而屨,跪而遷屨,俯而納屨。) [8 ~+ c+ M4 g+ P& S, n" U& B 離坐離立,毋往參焉。離立者,不出中間。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梱,內言不出于梱。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23u9國4%^學1083網@^%$^%*+ R2 ~8 P7 k. s. k# ?4 r o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日月以告君,齊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其別也。" E. A2 Z& K' `/ L* j9 x) _ 取妻不取同姓,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 賀取妻者,曰:“某子使某,聞子有客,使某羞。”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o; g0 {+ u. y4 j, |0 @ 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男女異長,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國^#%R學YUGK網LB#$^%@31 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渫處末,酒漿處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3 }8 I! n# H2 z4 q9 v 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遍祭之。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辯殽。主人未辯。客不虛口。 侍食于長者,主人親饋,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則不拜而食。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 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 侍飲于長者,酒進則起,拜受于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 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賜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懷其核。@$%國^#%R學YUGK網LB#$^%@31 御食于君,君賜余,器之溉者不寫,其余皆寫。馂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2 k; V+ G% R* Y 御同于長者,雖貳不辭,偶坐不辭。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绤。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復故。# A; ?7 _4 f; y# B) e 有憂者側席而坐,有喪者專席而坐。@$%國^#%R學YUGK網LB#$^%@31 e8 v4 k. ~, r 水潦降,不獻魚鱉,獻鳥者拂其首,畜鳥者則勿拂也。獻車馬者執策綏,獻甲者執胄,獻仗者執末。獻民虜者操右袂。獻粟者執右契,獻米者操量鼓。獻孰食者操醬齊,獻田宅者操書致。$ J$ L3 j- C. I0 e) D3 W* Q 凡遺人弓者,張弓尚筋,弛弓尚角。左手執簫,右手承弣。尊卑垂帨。若主人拜則客還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鄉與客并,然后受。% _% l1 `$ {5 {2 S6 i* i+ N 進劍者左首。進戈者前其鐏,后其刃。進矛戟者前其鐓。@$%國^#%R學YUGK網LB#$^%@31 進幾杖者拂之。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效犬者左牽之。執禽者左首。飾羔雁者以繢。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劍者以袂。飲玉爵者弗揮。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6 }% k6 E. r! _* I% m: c6 T 凡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若使人于君所,則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則必下堂而受命。@$%國^#%R學YUGK網LB#$^%@31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Y8 w$ o0 ~; H4 ] 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尸,子不可以為父尸。為君尸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君知所以為尸者,則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幾。@$%國^#%R學YUGK網LB#$^%@312 b# V2 [3 k0 V" V% F 齊者不樂不吊。居喪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升降不由阼階,出入不當門隧。 居喪之禮,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復初。不勝喪,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于內。 S3 V" ~* m, R* `# t 生與來日,死與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傷。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傷。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吊。 吊喪弗能賻,不問其所費。問疾弗能遺,不問其所欲。見人弗能館,不問其所舍。賜人者不曰來取。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國^#%R學YUGK網LB#$^%@31 適墓不登壟,助葬必執紼。臨喪不笑。揖人必違其位。望柩不歌。入臨不翔。當食不嘆。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哭日不歌。送喪不由徑,送葬不避涂潦。臨喪則必有哀色,執紼不笑,臨樂不嘆,介胄,則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1 D6 {/ V' w e' q/ ]2 i: E 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O% K1 G$ E4 L$ w) z! L 史載筆,士載言。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行,前朱鳥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6 }2 m! W# l( r' T! U% @5 t n Q4 t, a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國。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廣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io2國3u94學%^1網083@^%5 F" ~) D* Q: \( N- e) t 臨祭不惰。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筴敝則埋之,牲死則埋之。凡祭于公者,必自徹其俎。; O8 e g5 J V0 O$ l2 b( v0 S. s 卒哭乃諱。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婦諱不出門。大功小功不諱。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r- b1 y; b, |% `& Y 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內曰近某日。喪事先遠日,吉事先近日。曰:為日,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龜為卜,筴為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君車將駕,則仆執策立于馬前。已駕,仆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車,則仆并轡授綏。左右攘辟,車驅而騶。至于大門,君撫仆之手,而顧命車右就車。門閭、溝渠必步。0 t' m' q# _# P/ I, X 凡仆人之禮,必授人綏。若仆者降等則受,不然,則否。若仆者降等,則撫仆之手,不然,則自下拘之。客車不入大門。婦人不立乘。犬馬不上于堂。故君子式黃發,下卿位,入國不馳,入里必式。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T! K1 R* q. H7 r1 f% b+ a0 u 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蓌拜。祥車曠左,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仆御婦人,則進左手,后右手。御國君,則進右手,后左手而俯。國君不乘奇車。s@$國%^#學%RYU網GKLB#$^ 車上不廣欬,不妄指。立視五巂,式視馬尾,顧不過轂。國中以策彗恤勿驅。塵不出軌。2 p- a6 I8 m F9 m4 G/ O' ?3 x' V 國君下齊牛,式宗廟。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綬,左必式。步路馬,必中道。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 |
本帖最后由 三人行 于 2013-10-29 23:03 編輯 曲禮下第二! Q" v0 N2 p( W6 |2 X 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執天子之器則上衡,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7 H" Q( x; e; |6 R2 c0 R9 z7 @& E7 v( O9 a 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執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 立則磬折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2 z$ ]. o3 @- p$ G 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大夫不名世臣姪娣,士不名家相長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某,不敢與世子同名。tb&^%we(國*&wr&學_q^wr^#*網%)r#_tb$@7 @" T1 N: u2 H& R3 p$ M& O( R6 I 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謹修其法而審行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于朝,出入有詔于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于宗后,去國三世,爵祿無列于朝,出入無詔于國,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J[oi國q0-1學9$$%網^*8356jdkl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謚。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 S9 u8 f2 J$ I$ A5 g6 D, _ 振書端書于君前,有誅,倒筴側龜於君前,有誅。龜筴,幾杖,席蓋、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門。苞屨,扱衽,厭冠,不入公門。書方,衰,兇器,不以告,不入公門。公事不私議。J[oi國q0-1學9$$%網^*8356jdkl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后。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于丘木。$ U, c4 x' R2 F. p 大夫士去國,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去國,逾竟,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素幭,乘髦馬。不蚤鬋。不祭食,不說人以無罪;婦人不當御。三月而復服。 大夫士見于國君,君若勞之,則還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則還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凡非吊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大夫見于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于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J[oi國q0-1學9$$%網^*8356jdkl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君無故,玉不去身;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 F4 Z' t8 H; w2 { 士有獻于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對。大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有獻。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告。君勞之,則拜;問其行,拜而后對。, s0 ?* Y: `# a+ `/ v# a9 J 國君去其國,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墓也!”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J[oi國q0-1學9$$%網^*8356jdkl! a, Y8 a, h# B' D 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臨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復,曰天子復矣。告喪,曰天王登假。措之廟,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 [) w F2 f! z4 k& q3 q: v1 ` 五官致貢,曰享。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自稱于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曰“公”,于其國曰“君”。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天子同姓,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國曰“君”。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于內自稱曰“不谷”,于外自稱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稱曰“孤”。HLJK國jkad學bkjf網b-81-97+ W& _& W8 r' r: g5 \4 k! L 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相見于郤地曰會。諸侯使大夫問于諸侯曰聘,約信曰誓,蒞牲曰盟。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其在兇服,曰“適子孤”。臨祭祀,內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孫某侯某”。死曰“薨”,復曰“某甫復矣”。既葬見天子曰類見。言謚曰類。諸侯使人使于諸侯,使者自稱曰“寡君之老”。 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庶人僬僬。HLJK國jkad學bkjf網b-81-97# y2 b& j; {1 d7 t1 J 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夫人自稱于天子,曰“老婦”;自稱于諸侯,曰“寡小君”;自稱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子于父母則自名也。, }2 w8 m; F& \. s" t- M 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國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稱曰“某”。HLJK國jkad學bkjf網b-81-978 F, g/ {" y. I5 x 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諸侯失地,名;滅同姓,名。- Y) E% s+ q9 W9 @: _ 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儗人必于其倫。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問國君之年,長,曰能從宗廟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從宗廟稷社之事也。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問國君之富,數地以對,山澤之所出。問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問士之富,以車數對,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 s! g4 g- }! O2 }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凡祭,有其廢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HLJK國jkad學bkjf網b-81-97 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鬛,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槀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梁曰薌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豐本,鹽曰咸鹺,玉曰嘉玉,幣曰量幣。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死寇曰兵。7096*國%*(學*ys網@$%^#%' L5 M$ f: W. X$ e% \+ A* ~4 n" h 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 天子,視不上于袷,不下于帶;國君,綏視;大夫,衡視;士,視五步。凡視,上于面則敖,下于帶則憂,傾則奸。 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7096*國%*(學*ys網@$%^#% g5 p4 v3 N' e. k8 o& e | 大饗不問卜,不饒富。 凡摯,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摯匹。童子委摯而退。野外軍中無摯,以纓,拾,矢,可也。婦人之摯,椇,榛,脯,修,棗,栗。7096*國%*(學*ys網@$%^#%" `! f7 o% x( m, l- S2 d 納女于天子,曰“備百姓”,于國君,曰“備酒漿”,于大夫,曰“備埽灑”。 ' d% m& W' N8 ~* V0 P, y( J 1 j- J- P0 I' N9 j" A1 u& x+ w |
正文·檀弓) T& D! Y W# O6 n 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趨而就子服伯子于門右。曰。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子游問諸孔子。孔子曰否。立孫。 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入宮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何居。命之哭。 ( W) h" _# t- N$ i4 m- E3 T. b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急則安能。為急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急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 i& {8 Q# _0 E& k 孔子曰。拜而后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后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 . ]% G! w/ [0 L) P+ a$ X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門人后。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8 T; R: q4 l) q0 |/ q: x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0 z, c# _7 c3 D0 Q3 [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 I) j$ R# M, p! `; Z9 m 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于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喪三年。以為極亡。則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于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 喪冠不緌。 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槨。周人墻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夏后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 , y8 A# E( P2 b 穆公之母卒。使人問于曾子曰。如之何。對曰。申也聞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布幕。衛也。縿幕。魯也。 ' L6 X4 s" h7 E4 q; w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辭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 . t1 K5 O' M. K# {/ R 魯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爾責于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踰月則其善也。 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馬驚敗績。公隊。佐車授綏。公曰。末之卜也。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誄之。士之有誄。自此始也。 & i6 _ B" L4 \2 X1 y8 w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 F; r4 b- k# E+ w- L$ I8 Y! |3 u# v8 q 始死。充充如有窮。既殯。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練而慨然。祥而廓然。 3 G" |" T) s8 D/ s. f9 ] 邾婁復之以矢。蓋自戰于升陘始也。魯婦人之髽而吊也。自敗于臺鮐始也。 6 ` E) w6 n$ |* N 南宮絳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蓋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 孟獻子禫。縣而不樂。比御而不入。夫子曰。獻子加于人一等矣。 4 _' s4 P3 }( s; }5 G. ~3 j' ] 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 9 `. D8 b+ O3 J2 M 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 3 t9 J8 A% _+ Q0 j! H3 ^+ u) n+ k0 ~ 死而不吊者。三。畏。厭。溺。 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禮。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子路聞之。遂除之。 4 t9 U1 |" N% a5 P- Q 大公封于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 ~% ?1 C# F6 H6 y2 V! H 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9 G4 J; N4 h9 F7 h, P4 | 舜葬于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季武子曰。周公蓋祔。 曾子之喪。浴于爨室。 大功廢業。或曰。大功誦可也。 ) [+ G; C* T6 Z- P5 E: m5 d 子張病。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 " w4 k4 L$ b5 G# _" Y- Y4 x8 a9 U 曾子曰。始死之奠。其余閣也與。 5 ^! G4 ^4 e0 O/ \/ z 曾子曰。小功不為位也者。是委巷之禮也。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婦人倡踴。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 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故喪冠之反吉。非古也。 曾子謂子思曰。急。吾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 曾子曰。小功不稅。則是遠兄弟。終無服也。而可乎。 5 Z/ p* J }$ M, p: A l$ f 伯高之喪。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將之。孔子曰。異哉。徒使我不誠于伯高。 * e0 E o2 |' O9 g7 s3 b 伯高死于衛。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惡乎哭諸。兄弟。吾哭諸廟。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所知。吾哭諸野。于野則已疏。于寢則已重。夫由賜也見我。吾哭諸賜氏。遂命子貢為之主。曰。為爾哭也。來者拜之。知伯高而來者勿拜也。 + v% |3 I- w% s# N( H* z 曾子曰。喪有疾。食肉飲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為姜桂之謂也。 1 w6 h7 P% ?* p2 h, y) o t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間。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夫晝居于內。問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齊也。非疾也。不晝夜居于內。 ; m8 R% S2 W0 w: ~) h" K 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 ! `( c" R; o+ s% a) F# s( V; K 衰與其不當物也。寧無衰。齊衰不以邊坐。大功不以服勤。 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說驂而賻之。子貢曰。于門人之喪。未有所說驂。說驂于舊館。無乃已重乎。夫子曰。予鄉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無從也。小子行之。 % m$ C `9 o* P D% a* A$ V6 e 孔子在衛。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曰。善哉為喪乎。足以為法矣。小子識之。子貢曰。夫子何善爾也。曰。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子貢曰。豈若速反而虞乎。子曰。小子識之。我未之能行也。 顏淵之喪。饋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后食之。 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 e9 U/ X( c- v) Z& }# A 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于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于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 ' l$ @0 W% ]7 A 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孔子之喪。公西赤為志焉。飾棺墻。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 子張之喪。公明儀為志焉。褚幕丹質。蟻結于四隅。殷士也。 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斗。曰。請問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后。 " i; J+ Q4 z# [ 孔子之喪。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則绖。出則否。 ! Q" l. K3 q6 f, e; y1 S& _ 易墓。非古也。 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 曾子吊于負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婦人而后行禮。從者曰。禮與。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為其不可以反宿也。從者又問諸子游曰。禮與。子游曰。飯于牖下。小斂于戶內。大斂于阼。殯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遠也。故喪事有進而無退。曾子聞之。曰。多矣乎。予出祖者。 ) O6 |9 ~) r6 o/ n3 ~- m' x" i 曾子襲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為習于禮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斂。袒括發。子游趨而出。襲裘帶绖而入。曾子曰。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是也。 # ?# _9 [7 g2 p* b 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 , t$ [, H' B0 ]9 G/ C; s4 ^ 司寇惠子之喪。子游為之麻衰。牡麻绖。文子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敢辭。子游曰。禮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趨而就諸臣之位。文子又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又辱臨其喪。敢辭。子游曰。固以請。文子退。扶適子南面而立。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為之服。又辱臨其喪。虎也敢不復位。子游趨而就客位。 將軍文子之喪。既除喪而后越人來吊。主人深衣練冠。待于廟。垂涕洟。子游觀之曰。將軍文氏之子。其庶幾乎。亡于禮者之禮也。其動也中。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 绖也者。實也。 掘中溜而浴。毀灶以綴足。及葬。毀宗躐行。出于大門。殷道也。學者行之。 子柳之母死。子碩請具。子柳曰。何以哉。子碩曰。請粥庶弟之母。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碩欲以賻布之余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家于喪。請班諸兄弟之貧者。 君子曰。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謀人之邦邑。危則亡之。 % l0 g7 [( H5 o' m3 ^1 f 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者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 ) E# r3 a, u; I5 }- A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 叔孫武叔之母死。既小斂。舉者出戶。出戶袒。且投其冠。括發。子游曰。知禮。 扶君。卜人師扶右。射人師扶左。君薨以是舉。 % y; L( @/ @3 N7 E9 H7 J9 L, Y 從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為服。君子未之言也。或曰。同爨緦。 , E( b. z7 {, X+ [$ S 喪事欲其縱縱爾。吉事欲其折折爾。故喪事雖遽不陵節。吉事雖止不怠。故騷騷爾則野。鼎鼎爾則小人。君子蓋猶猶爾。 ) }7 J0 z, h" P9 h3 W+ Y 喪具。君子恥具。一日二日而可為也者。君子弗為也。 3 L' v, l* [0 C) I: R 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嫂叔之無服也。蓋推而遠之也。姑姊妹之薄也。蓋有受我而厚之者也。 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曾子與客立于門側。其徒趨而出。曾子曰。爾將何之。曰。吾父死。將出哭于巷。曰。反哭于爾次。曾子北面而吊焉。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4 J% x; ~ C& v M0 s( a- s2 e! E8 r 陳莊子死。赴于魯。魯人欲勿哭。繆公召縣子而問焉。縣子曰。古之大夫。束修之問不出竟。雖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國。雖欲勿哭。焉得而弗哭。且臣聞之。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公曰。然。然則如之何而可。縣子曰。請哭諸異姓之廟。于是與哭諸縣氏。 仲憲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 3 [* D& T; J4 j3 w6 K5 F 公叔木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于子游。子游曰。其大功乎。狄儀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于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魯人則為之齊衰。狄儀行齊衰。今之齊衰。狄儀之問也。 子思之母死于衛。柳若謂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觀禮。子蓋慎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縣子瑣曰。吾聞之。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親。滕伯文為孟虎齊衰。其叔父也。為孟皮齊衰。其叔父也。 后木曰。喪。吾聞諸縣子曰。夫喪。不可不深長思也。買棺外內易。我死則亦然。 曾子曰。尸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仲梁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 小斂之奠。子游曰。于東方。曾子曰。于西方。斂斯席矣。小斂之奠在西方。魯禮之未失也。 縣子曰。绤衰繐裳。非古也。 子蒲卒。哭者呼滅。子皋曰。若是野哉。哭者改之。 5 F9 R X: h; h0 z9 ? 杜橋之母之喪。宮中無相。以為沽也。 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 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子游曰。有無惡乎齊。夫子曰。有。毋過禮。茍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 司士賁告于子游曰。請襲于床。子游曰。諾。縣子聞之。曰。汰哉叔氏。專以禮許人。 5 U# y8 V5 |2 a. N* H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甕。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實之。 * ~2 }9 s* Y# p5 L8 G+ \4 h 孟獻子之喪。司徒旅歸四布。夫子曰。可也。 ) Q6 i& M4 N: u! L# n5 ?. s 讀赗。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 ) o* G- n$ k1 W; ` 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子高曰。吾聞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縱生無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9 V2 ^0 t; m6 t- n; P 子夏問諸夫子曰。居君之母。與妻之喪。居處言語飲食衎爾。 1 _, j+ e7 t l1 ] 賓客至。無所館。夫子曰。生于我乎館。死于我乎殯。 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反壤樹之哉。 # Y% F4 X( b: E( l 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與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觀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馬鬣封之謂也。今一日而三斬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婦人不葛帶。 . \! O* ?0 K. m5 V+ I 有薦新。如朔奠。 既葬。各以其服除。 3 c d }. \1 V5 @$ s- Q. U 池視重溜。 ( ~6 s; E4 n" T 君即位而為椑。歲壹漆之。藏焉。 復楔齒。綴足。飯。設飾。帷堂。并作。父兄命赴者。 1 Q& Y' R( |' ]$ ~/ X/ B 君復于小寢。大寢。小祖。大祖。庫門。四郊。 喪不剝奠也與。祭肉也與。 ' l3 ~) ?6 i/ E; f 既殯。旬而布材與明器。 ; g. W5 a `* y 朝奠日出。夕奠逮日。 * ]$ c0 j* Y% v( A& D 父母之喪哭無時。使必知其反也。 練練衣黃里。縓。緣。葛要绖。繩屨無絇。角瑱。鹿裘。衡長袪。袪。裼之可也。 & a; L2 O/ m! d 有殯。聞遠兄弟之喪。雖緦必往。非兄弟。雖鄰不往。 # ?+ @" B, ~, D7 @8 u% N2 K 所識。其兄弟不同居者皆吊。 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柏槨以端長六尺。 天子之哭諸侯也。爵弁绖。(纟才)衣。或曰。使有司哭之。為之不以樂食。 7 }- o. a& B0 c1 Q3 |6 l/ T 天子之殯也。菆涂龍輴以槨。加斧于槨上。畢涂屋。天子之禮也。 0 X* c2 ?, d0 C/ t( f) z/ T4 @ 唯天子之喪。有別姓而哭。 - a& D$ c* f9 a6 j) w& w: e& a5 u# K3 u 魯哀公誄孔丘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 ( s0 A4 E: d! g+ @. K) w: |( w 國亡大縣邑。公卿大夫士皆厭冠。哭于大廟三日。君不舉。或曰。君舉而哭于后土。 孔子惡野哭者。 未仕者不敢稅人。如稅人。則以父兄之命。 士備入而后朝夕踴。 祥而縞。是月禫。徙月樂。 君于士有賜帟。 7 Z1 V# R2 t: x2 y6 t' T+ g 君之適長殤。車三乘。公之庶長殤。車一乘。大夫之適長殤。車一乘。 公之喪。諸達官之長杖。 7 [; ^+ y& n7 M) I 君于大夫。將葬。吊于宮。及出。命引之。三步則止。如是者三。君退。朝亦如之。哀次亦如之。 五十無車者。不越疆而吊人。 季武子寢疾。蟜固不說齊衰而入見。曰。斯道也。將亡矣。士唯公門說齊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喪也。曾點倚其門而歌。 大夫吊。當事而至。則辭焉。吊于人。是日不樂。婦人不越疆而吊人。行吊之日。不飲酒食肉焉。吊于葬者必執引。若從柩。及壙。皆執紼。 喪公吊之。必有拜者。雖朋友州里舍人可也。吊曰。寡君承事。主人曰臨。君遇柩于路。必使人吊之。大夫之喪。庶子不受吊。 妻之昆弟為父后者死。哭之適室。子為主。袒免哭踴。夫入門右。使人立于門外。告來者。狎則入哭。父在。哭于妻之室。非為父后者。哭諸異室。 1 v# n4 o: b# i; b9 ^ 有殯。聞遠兄弟之喪。哭于側室。無側室。哭于門內之右。同國則往哭之。 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或曰。齊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與哉。 有若之喪。悼公吊焉。子游擯由左。 6 ]* g- U" W( ^3 j I1 |. g* Z2 |: f; j 齊谷王姬之喪。魯莊公為之大功。或曰。由魯嫁。故為之服姊妹之服。或曰。外祖母也。故為之服。 7 A* e9 c& T( \8 I4 w! G7 h1 p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恒于斯。得國恒于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顯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帷殯。非古也。自敬姜之哭穆伯始也。 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復。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諸幽之義也。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用美焉爾。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已。故以其旗識之。愛之斯錄之矣。敬之斯盡其道焉耳。重。主道也。殷主綴重焉。周主重徹焉。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唯祭祀之禮。主人自盡焉爾。豈知神之所饗。亦以主人有齊敬之心也。辟踴。哀之至也。有筭。為之節文也。袒括發。變也。慍。哀之變也。去飾去美也。袒括發。去飾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襲。哀之節也。弁绖葛而葬。與神交之道也。有敬心焉。周人弁而葬。殷人冔而葬。歠主人主婦室老。為其病也。君命食之也。反哭升堂。反諸其所作也。主婦入于室。反諸其所養也。反哭之吊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為甚。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愨。吾從周。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既封。主人贈。而祝宿虞尸。既反哭。主人與有司視虞牲。有司以幾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葬日虞。弗忍一日離也。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明日祔于祖父。其變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于是日也接。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殷練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 5 w7 p8 g7 ] Q' y1 o 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惡之也。所以異于生也。 喪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難言也。 % x- a: n8 j% n+ f/ n 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其哀。離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廟而后行。殷朝而殯于祖。周朝而遂葬。 3 V7 [0 c. i l5 H 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8 T! A' t4 N- v 穆公問于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與。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 悼公之喪。季昭子問于孟敬子曰。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達禮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聞矣。勉而為瘠。則吾能。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則食食。 2 j6 s8 H5 d8 ?5 z& Y- S 衛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主人未小斂。绖而往。子游吊焉。主人既小斂。子游出。绖反哭。子夏曰。聞之也與。曰。聞諸夫子。主人未改服。則不绖。 & |* X& G1 d9 w* j+ s m 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國昭子之母死。問于子張曰。葬及墓。男子婦人安位。子張曰。司徒敬子之喪。夫子相。男子西鄉。婦人東鄉。曰。噫。毋。曰。我喪也斯沾。爾專之。賓為賓焉。主為主焉。婦人從男子皆西鄉。 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孔子曰。知禮矣。 文伯之喪。敬姜據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將為賢人也。吾未嘗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人皆行哭失聲。斯子也。必多曠于禮矣夫。 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于斯。命徹之。 " t9 `" l0 X3 r# H0 A' M' F 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矣。品節斯。斯之謂禮。人死。斯惡之矣。無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絞衾。設蔞翣。為使人勿惡也。始死。脯醢之奠。將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見其饗之者也。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也。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禮者。亦非禮之訾也。 - j- P$ b9 E3 O u* C 吳侵陳。斬祀殺厲。師還出竟。陳大宰嚭使于師。夫差謂行人儀曰。是夫也多言。盍嘗問焉。師必有名。人之稱斯師也者。則謂之何。大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斬祀。不殺厲。不獲二毛。今斯師也。殺厲與。其不謂之殺厲之師與。曰。反爾地。歸爾子。則謂之何。曰。君王討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師與。有無名乎。 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有諸。仲尼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聽于冢宰三年。 - K1 _, |. A- r* |. K5 M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大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至于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謚于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衛國兇饑。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是不亦惠乎。昔者衛國有難。夫子以其死衛寡人。不亦貞乎。天子聽衛國之政。修其班制。以與四鄰交。衛國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謂夫子貞惠文子。 石駘仲卒。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后者。曰。沐浴佩玉則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衛人以龜為有知也。 陳子車死于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定而后陳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養于下。請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禮也。雖然。則彼疾。當養者。孰若妻與宰。得已。則吾欲已。不得已。則吾欲以二子者之為之也。于是弗果用。 0 u& X/ O. ?5 |$ T* E; E 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斯之謂禮。 衛獻公出奔。反于衛。及郊。將班邑于從者而后入。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靮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君反其國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弗果班。 4 w7 c# J0 e% G F- |# ]: \ 衛有大史曰。柳莊寢疾。公曰。若疾革。雖當祭必告。公再拜稽首請于尸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請往。不釋服而往。遂以襚之。與之邑。裘氏與縣潘氏。書而納諸棺曰。世世萬子孫無變也。 / N; v3 z5 ?* X8 W 陳干昔寢疾。屬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已。曰。如我死。則必大為我棺。使吾二婢子夾我。陳干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弗果殺。 仲遂卒于垂。壬午獨繹。萬入去鑰。仲尼曰。非禮也。卿卒不繹。 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將從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般。爾以人之母嘗巧。則豈不得以。其母以嘗巧者乎。則病者乎。噫。弗果從。 4 q6 F8 t5 s8 q( j# `4 ]/ e 戰于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曰。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君子不能為謀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則既言矣。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魯人欲勿殤重汪踦。問于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子路去魯。謂顏淵曰。何以贈我。曰。吾聞之也。去國。則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謂子路曰。何以處我。子路曰。吾聞之也。過墓則式。過祀則下。 & ?3 |9 ~( m1 B# O+ c 工尹商陽。與陳棄疾。追吳師。及之。陳棄疾謂工尹商陽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諸。射之。斃一人。韔弓。又及。謂之。又斃二人。每斃一人。揜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與。殺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殺人之中。又有禮焉。 諸侯伐秦。曹桓公卒于會。諸侯請含。使之襲。 襄公朝于荊。康王卒。荊人曰。必請襲。魯人曰。非禮也。荊人強之。巫先拂柩。荊人悔之。 " l% ]. g, { I) P1 H7 W5 w, X; t 滕成公之喪。使子叔敬叔吊。進書。子服惠伯為介。及郊。為懿伯之忌不入。惠伯曰。政也。不可以叔父之私。不將公事。遂入。 哀公使人吊蕢尚。遇諸道。辟于路。畫宮而受吊焉。曾子曰。蕢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禮也。齊莊公襲莒于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莊公使人吊之。對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則將肆諸市朝。而妻妾執。君之臣免于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 + x. _- ~ z" O1 n" m0 ~, Z 孺子●之喪。哀公欲設撥。問于有若。有若曰。其可也。君之三臣猶設之。顏柳曰。天子龍輴而槨幬。諸侯輴而設幬。為榆沈。故設撥。三臣者廢輴。而設撥。竊禮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學焉。 悼公之母死。哀公為之齊衰。有若曰。為妾齊衰。禮與。公曰。吾得已乎哉。魯人以妻我。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請庚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棄予。以吾為邑長于斯也。買道而葬。后難繼也。 仕而未有祿者。君有饋焉曰獻。使焉曰寡君。違而君薨。弗為服也。 ; a8 ?! `0 Y. V$ F( R* u 虞而立尸。有幾筵。 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命于宮曰。舍故而諱新。自寢門至于庫門。 . |$ ~& a% g1 h+ r) s 二名不偏諱。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稱征。言征不稱在。 % `( @7 f4 P* o. v9 Z 軍有憂。則素服哭于庫門之外。赴車不載櫜韔。 0 c N% Z, S2 O1 ^- P4 N 有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故曰。新宮火。亦三日哭。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魯人有周豐也者。哀公執摯請見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問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對曰。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 9 w0 }1 O: a3 k. w3 X7 D 喪不慮居。毀不危身。喪不慮居。為無廟也。毀不危身。為無后也。 2 V: U. z/ Y/ p3 v1 J 延陵季子適齊。于其反也。其長子死。葬于贏博之間。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于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斂以時服。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既封。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禮也。其合矣乎。 2 |) x% y8 v$ }4 q 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吊含。曰。寡君使容居坐含。進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容居對曰。容居聞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遺其祖。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于河。無所不用斯言也。容居魯人也。不敢忘其祖。 : `. Y+ F& e6 D7 X# C 子思之母死于衛。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于他室。 " q0 n3 u" }1 M! P6 G2 } 天子崩。三日。祝先服。五日。官長服。七日。國中男女服。三月天下服。虞人致百祀之木。可以為棺槨者斬之。不至者。廢其祀。刎其人。 v5 }5 |! @7 `) Y; y3 I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邾婁定公之時。有弒其父者。有司以告。公瞿然失席。曰。是寡人之罪也。曰。寡人嘗學斷斯獄矣。臣弒君。凡在官者。殺無赦。子弒父。凡在宮者殺無赦。殺其人。壞其室。洿其宮而豬焉。蓋君踰月而后舉爵。 , n0 i% ?0 w4 @2 v! m: {& p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 w5 }( n* F) G$ K# }9 w& l 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貢埋之曰。吾聞之也。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丘也貧。無蓋。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馬死。埋之以帷。 季孫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與子貢吊焉。閽人為君在。弗內也。曾子與子貢入于其廄而修容焉。子貢先入。閽人曰。鄉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閽人避之。涉內溜。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君子言之曰。盡飾之道。斯其行者遠矣。 7 [* m, T [: J# g4 t# q 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晉人之覘宋者。反報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說。殆不可伐也。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詩云。凡民有喪。扶服救之雖微晉而已。天下其孰能當之。 魯莊公之喪。既葬。而绖不入庫門。士大夫既卒哭。麻不入。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貍首之班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叔譽曰。其陽處父乎。文子曰。行幷植于晉國。不沒其身。其知不足稱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見利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我則隨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晉人謂文子知人。文子其中退然如不勝衣。其言吶吶然如不出其口。所舉于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屬其子焉。 叔仲皮學子柳。叔仲皮死。其妻魯人也。衣衰而繆绖。叔仲衍以吉。請繐衰而環绖。曰。昔者吾喪姑姊妹亦如斯。末吾禁也。退使其妻繐衰而環绖。 8 Y1 Q+ N$ W4 ~& m 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皋將為成宰。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 樂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惡乎用吾情。 ! o3 C, i2 q% p- @) | 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曰。天久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毋乃不可與。然則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徙市則奚若。曰。天子崩。巷市七日。諸侯薨。巷市三日。為之徙市。不亦可乎。 孔子曰。衛人之祔也離之。魯人之祔也合之。善夫。 # k) C3 S$ S1 @$ X5 K0 q |
正文·王制6 b2 [5 Q3 @4 x$ ~' }. Y 5 f9 v7 k# T" e( M" L1 ^0 r6 \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 ]6 F1 V* i* t2 B0 X2 s, B& j) C2 j 制農田百畝。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祿。君十卿祿。次國之卿。三大夫祿。君十卿祿。小國之卿。倍大夫祿。君十卿祿。 0 \1 K' J& [5 Y) t1 M. B 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 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余以為附庸間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 9 j( \5 b& s' R4 H2 }2 G: O 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其余以祿士。以為間田。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 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 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 千里之內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 E8 U7 [$ w. r9 Z6 ?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土士二十七人。 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6 U3 C% X$ i; a: e6 [+ H& z: g4 k 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于方伯之國。國三人。 天子之縣內諸侯。祿也。○外諸侯。嗣也。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次國之君。不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 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 ! R' q% x! A, X7 B 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士遇之涂。弗與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 ~# Q; a7 \# v. j+ ~ j 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 q' n) X, @3 J$ C* w1 Y* i! u 天子五年一巡守。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只。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為畔。畔者君討。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禮。歸假于祖禰。用特。 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諸侯將出。宜乎社。造乎禰。 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考禮正刑。一德以尊于天子。 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 ! G& Q) j( [+ P" K/ [3 V 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鈇鉞。然后殺。賜圭瓚。然后為鬯。未賜圭瓚。則資鬯于天子。 1 L4 L2 ~! O; q; B. P. F 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 天子將出征。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禡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 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干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獺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 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國用。用地小大。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祭用數之仂。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喪用三年之仂。喪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豐年不奢。兇年不儉。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后天子食。日舉以樂。 ! C- w; @' m6 `& A8 H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三年之喪。自天子達。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自天子達于庶人。喪從死者。祭從生者。支子不祭。 % y. R5 |, d) {: I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 - _, u4 c" W2 n: V 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 v6 |1 L5 M4 Y1 |% a 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后者。 : O/ m8 N' E0 q% E6 R6 R 天子犆礿。祫禘。祫嘗。祫烝。諸侯礿則不禘。禘則不嘗。嘗則不烝。烝則不礿。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嘗祫。烝祫。 / M G' V$ |. {7 B. f* A3 i0 q7 l 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廟之祭。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鴈。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寢不踰廟。 古者公田借而不稅。市廛而不稅。關譏而不征。林麓川澤以時入而不禁。夫圭田無征。 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 田里不粥。墓地不請。 0 ^- S* H& V" E6 c 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遠近。興事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壯者之食。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谷。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8 E8 ~" S! Z2 H. J' p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后興學。 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命鄉簡不帥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不變。命國之右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右。如初禮。不變。移之郊。如初禮。不變。移之遂。如初禮。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鄉。升于學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凡入學以齒。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大樂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不變。王三日不舉。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東方曰寄。終身不齒。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大夫廢其事。終身不仕。死以士禮葬之。有發。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車甲。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臝股肱。決射御。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仕于家者。出鄉不與士齒。 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必三刺。有旨無簡。不聽。附從輕。赦從重。 & F* I2 Q* u' g9 g/ L8 }! U 凡制五刑。必即天論。郵罰麗于事。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疑獄。泛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成獄辭。史以獄成告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獄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參聽之。三公以獄之成告于王。王三又。然后制刑。凡作刑罰。輕無赦。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此四誅者。不以聽。凡執禁以齊眾。不赦過。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車。不粥于市。宗廟之器。不粥于市。犧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車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麤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亂正色。不粥于市。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飲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時。果實未孰。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 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 天子齊戒受諫。司會以歲之成。質于天子。冢宰齊戒受質。大樂正。大司寇。市。三官以其成。從質于天子。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齊戒受質。百官各以其成。質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質于天子。百官齊戒受質。然后休老勞農。成歲事。制國用。 # c+ Y7 ~: l1 k7 Q1 `% w 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于鄉。六十養于國。七十養于學。達于諸侯。 # p8 e4 y. i& W6 ^& S3 E+ ]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寢。膳飲從于游可也。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絞。紟。衾。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八十齊喪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唯衰麻為喪。 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將徙于諸侯。三月不從政。自諸侯來徙家。期不從政。 + e# q" R1 z( W( \( J 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之謂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皆有常餼。 瘖聾。跛。躄。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2 i; V: s8 V/ s/ D0 t6 ^ 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輕任幷。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挈。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0 p$ W2 x% n& ^% i k 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畝。方十里者。為方一里者百。為田九萬畝。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為田九十億畝。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為田九萬億畝。 - z4 E! r6 j/ s" Y7 i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遙。自東河至于東海。千里而遙。自東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遙。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為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畝。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宮室。涂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億畝。 2 x4 X# ^; J! @5 V+ { 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國。其余方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其余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為方百里者三十。其余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澤不以封。其余以為附庸間田。諸侯之有功者。取于間田以祿之。其有削地者。歸之間田。 " W: c( C* F: ^9 B- v4 U 天子之縣內。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余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為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余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余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 諸侯之下士。祿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八百八十人。次國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小國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人。次國之卿。命于其君者。如小國之卿。天子之大夫為三監。監于諸侯之國者。其祿視諸侯之卿。其爵視次國之君。其祿取之于方伯之地。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于天子之縣內。視元士。諸侯世子世國。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賜爵。視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祿。 & X: L; q! i0 q 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
正文·月令, N n6 t5 D0 ~" ?1 O 0 ~/ b2 s# }( {1 r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鴈來。 / P4 @# z5 I5 Z/ X+ V 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路。駕倉龍。載青旗。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 1 u& A. P6 c: {* ^# p0 M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于朝。 2 u5 L5 _5 E. A4 n \ 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 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毋失經紀。以初為常。 ! z" t4 s9 m/ y6 H; }( X8 a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借。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爵于大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 - h4 P5 {8 |1 O$ d) l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術。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 r% S0 g7 O* h, W1 x 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 ! A/ l/ `; a C" A% i4 v; P$ a 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 d+ q; p( ?; k# r 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 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并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夾鐘。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 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 ~1 K4 a6 { V5 C, ~6 j 天子居青陽大廟。乘鸞路。駕倉龍。載青旗。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是月也。安萌牙。養幼少。存諸孤。擇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獄訟。 9 W) [; v9 g9 g5 ^6 Z- a 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咸動。啟戶始出。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闔扇。寢廟畢備。毋作大事。以妨農之事。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 n- I: _& X* W) \; ` 天子乃鮮羔開冰。先薦寢廟。 , D; b& x+ d" e# |4 J+ ` 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仲丁。又命樂正入學習舞。 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 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摠。至寇戎來征。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牽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 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 天子居青陽石個。乘鸞路。駕倉龍。載青旗。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 % n+ s$ y F. w- h. P/ G+ I% |) a 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薦鮪于寢廟。乃為麥祈實。 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開府庫。出幣帛。周天下。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 \, x; I$ b8 I# G& Y3 y 是月也。命司空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堤防。道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 ' _- n7 Y" T# D0 ]$ R/ N 是月也。命野虞無伐桑柘。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具曲植蘧筐。后妃齊戒。親東鄉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無有敢惰。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干。脂。膠。丹。漆。毋或不良。 百工咸理。監工日號。毋悖于時。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 ) V' P* W' I g0 @% d- F 是月之末。擇吉日大合樂。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 3 h' s4 g6 Z, k1 H! z! \3 p 是月也。乃合累牛騰馬。游牝于牧。犧牲駒犢。舉書其數。 4 G% X0 j7 H/ ^# ~9 o- @5 V 命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國有大恐。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時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則天多沈陰。淫雨蚤降。兵革并起。 5 _# L1 ^/ I: Y [+ H 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征。律中中呂。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1 N! E/ J v1 Q d 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路。駕赤馬。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粗。 . W. r# m1 b/ ]0 q3 z 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齊。立夏之曰。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還反。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欣說。 . a; \; T# E) M L& _ 乃命樂師。習合禮樂。命太尉。贊桀俊。遂賢良。舉長大。行爵出祿。必當其位。是月也。繼長增高。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人樹。是月也。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為天子勞農勸民。毋或失時。 命司徒巡行縣鄙。命農勉作。毋休于都。是月也。驅獸毋害五谷。毋大田獵。農乃登麥。天子乃以彘嘗麥。先薦寢廟。是月也。聚畜百藥。靡草死。麥秋至。斷薄刑。決小罪。出輕系。蠶事畢。后妃獻繭。乃收繭稅。以桑為均。貴賤長幼如一。以給郊廟之服。 # w9 ?% M9 @0 e0 A3 V 是月也。天子飲酎。用禮樂。 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數來。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則草木蚤枯。后乃大水。敗其城郭。行春令。則蝗蟲為災。暴風來格。秀草不實。 * ~) R' _4 b/ z7 N* j6 Q6 O7 v* j 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征。律中蕤賓。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1 ?6 s& d1 E D8 { 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 o) e$ ]) O& ~ 天子居明堂太廟。乘朱路。駕赤馬。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粗。養壯佼。 是月也。命樂師修鼗鞞鼓。均琴瑟管簫。執干戚戈羽。調竽笙(上竹下也)簧。飭鐘磬柷敔。 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實。 農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5 J3 E- ?7 a: S; [: j2 M0 C% t+ | 令民毋艾藍以染。毋燒灰。毋暴布。門閭毋閉。關市毋索。挺重囚。益其食。 游牝別群。則縶騰駒。班馬政。 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耆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 0 b7 [% G# L9 P) y/ D+ w4 b 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 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 . @$ E; L( d% {' g' }0 Q7 { 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谷。道路不通。暴兵來至。行春令。則五谷晚熟。百螣時起。其國乃饑。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于疫。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征。律中林鐘。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 $ S n {% W8 A" U0 X9 v 天子居明堂右個。乘朱路。駕赤馬。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粗。 1 ?% E: ?4 s, S$ X. s Y% N2 K 命漁師伐蛟。取鼉。登龜。取黿。命澤人。納材葦。 是月也。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芻。以養犧牲。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共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祠宗廟社稷之靈。以為民祈福。 o1 A% T' L2 G 是月也。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貸。黑黃倉赤。莫不質良。毋敢詐偽。以給郊廟祭祀之服。以為旗章。以別貴賤等給之度。 是月也。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合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毋舉大事。以搖養氣。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也。水潦盛昌。神農將持功。舉大事則有天殃。 是月也。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 , ]" c U* m! E8 O' E. t1 i 季夏行春令。則谷實鮮落。國多風欬。民乃遷徙行秋令。則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災。行冬令。則風寒不時。鷹隼蚤鷙。四鄙入保。 % \9 k& ?5 _6 S6 V v6 E1 K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其蟲倮。其音宮。律中黃鐘之宮。其數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溜。祭先心。天子居大廟大室。乘大路。駕黃馬。載黃旗。衣黃衣。服黃玉。食稷與牛。其器圜以閎。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夷則。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S- a' A8 b2 v- N 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3 l1 K; V" F: P$ I* j) w5 p( R+ {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齊。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還反。賞軍帥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詰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遠方。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繕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務搏執。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端平。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不可以贏。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墻垣。補城郭。是月也。毋以封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幣。 孟秋行冬令。則陰氣大勝。介蟲敗谷。戎兵乃來。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五谷無實。行夏令。則國多火災。寒熱不節。民多瘧疾。 + d' b! } o: x( E6 _, W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觿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南呂。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 盲風至。鴻鴈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 g# K3 D3 j9 t# s" S. l 天子居總章大廟。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麋粥飲食。 乃命司服。具飭衣裳。文繡有恒。制有小大。度有長短。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帶有常。 ! h4 B3 e% M7 J 乃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毋或枉橈。枉橈不當。反受其殃。 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饗。 ' E" `& a1 p+ w% n) \ 天子乃難。以達秋氣。 以犬嘗麻。先薦寢廟。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竇窖。修囷倉。 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 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壞戶。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 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是月也。易關市。來商旅。納貨賄。以便民事。四方來集。遠鄉皆至。則財不匱。上無乏用。百事乃遂。 2 f* c7 m Z# I3 }& V* d9 |; B$ L6 ` 凡舉大事。毋逆大數。必順其時。慎因其類。 2 J% M/ K2 H E" a$ b2 F' s( l 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榮。國乃有恐。行夏令。則其國乃旱。蟄蟲不藏。五谷復生。行冬令。則風災數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 3 e) u1 ^( Y4 x2 h; q! y# G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無射。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 5 C/ F# q8 Z( M7 c& A 鴻鴈來賓。爵入大水為蛤。鞠有黃華。豺乃祭獸戮禽。 天子居總章右個。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 c& R: X$ T0 y2 E; l- Y0 I8 w" m 是月也。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內。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 乃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谷之要。藏帝借之收于神倉。只敬必飭。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 : E$ E6 x# p8 v6 } 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 ; H+ |5 }: o8 @& q 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 1 U5 N7 X* f# ?5 x" Z7 z( Y6 Z) ? 合諸侯制。百縣為來歲受朔日。與諸侯所稅于民。輕重之法。貢職之數。以遠近土地所宜為度。以給郊廟之事。無有所私。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戎。班馬政。命仆及七騶咸駕。載旌旐。授車以級。整設于屏外。司徒搢撲。北面誓之。天子乃厲飾。執弓挾矢以獵。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Q! @2 }8 r& r 是月也。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 蟄蟲咸俯在內。皆墐其戶。乃趣獄刑。毋留有罪。收祿秩之不當。供養之不宜者。 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嘗稻。先薦寢廟。 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行冬令。則國多盜賊。邊竟不寧。土地分*裂。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民氣解惰。師興不居。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應鐘。其數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 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 天子居玄堂左個。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 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齊。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反。賞死事。恤孤寡。 8 Q* n. Q' a# x 是月也。命大史。釁龜筴占兆。審卦吉兇。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 是月也。天子始裘。 . p: J3 }) \ B3 a9 s 命有司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命百官謹蓋藏。命司徒循行積聚。無有不斂。壞城郭。戒門閭。修鍵閉。慎管鑰。固封疆。備邊竟。完要塞。謹關梁。塞徯徑。 飭喪紀。辨衣裳。審棺槨之薄厚。塋丘壟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貴賤之等級。 + K; W% D8 w, {# b8 X' A0 n 是月也。命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 - \1 x. u' B7 ? 是月也。大飲烝。 7 e z3 j* o8 I3 q5 Z U 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 k1 p. h% j( y% \ 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 是月也。乃命水虞漁師。收水泉池澤之賦。毋或敢侵削眾庶兆民。以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無赦。 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地氣上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則國多暴風。方冬不寒。蟄蟲復出。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軫旦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黃鐘。其數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 冰益壯。地始坼。鹖旦不鳴。虎始交。 , X( `3 s5 J/ E# S/ H- e5 ?6 G 天子居玄堂大廟。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 ; W$ }, X1 c3 F 飭死事。命有司曰。土事毋作。慎毋發蓋。毋發室屋。及起大眾。以固而閉。地氣沮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民必疾疫。又隨以喪。命之曰暢月。 是月也。命奄尹。申宮令。審門閭。謹房室。必重閉。省婦事。毋得淫。雖有貴戚近習。毋有不禁。 % g# d9 f q( @9 u7 ] 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櫱必時。湛熾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毋有差貸。 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 是月也。農有不收藏積聚者。馬牛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山林藪澤。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奪者。罪之不赦。是月也。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 蕓始生。荔挺出。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是月也。可以罷官之無事。去器之無用者。 涂闕廷門閭。筑囹圄。此以助天地之閉藏也。 仲冬行夏令。則其國乃旱。氛霧冥冥。雷乃發聲。行秋令。則天時雨汁。瓜瓠不成。國有大兵。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 V0 Y+ v7 a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大呂。其數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 鴈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 5 }) c4 d! D/ r R6 Y5 n 天子居玄堂右個。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閎以奄。 * t$ c% M7 R# p# Y, ^! H4 ~8 G. Z 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征鳥厲疾。乃畢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只。 % M4 K7 n! ?* N _( p4 J 是月也。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乃嘗魚。先薦寢廟。 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種。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耟。具田器。 命樂師大合吹而罷。 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專而農民。毋有所使。 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 * |4 J1 m% F7 u* |& }% d0 S 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賦之犧牲。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饗。乃命同姓之邦。共寢廟之芻豢。命宰歷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無不咸獻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之祀。 季冬行秋令。則白露蚤降。介蟲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則胎夭多傷。國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則水潦敗國。時雪不降。冰凍消釋。 |
正文·曾子問 5 W% Y# ]: c9 r8 N* ]1 G# [1 ?6 h% m 曾子問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從攝主。北面于西階南。大祝裨冕。執束帛。升自西階。盡等。不升堂。命毋哭。祝聲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升。奠幣于殯東幾上。哭降。眾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踴。盡一哀。反位。遂朝奠。小宰升。舉幣。三日。眾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少師奉子以衰。祝先。子從。宰宗人從。入門。哭者止。子升自西階。殯前北面。祝立于殯東南隅。祝聲三。曰。某之子某。從執事敢見。子拜稽顙哭。祝。宰。宗人。眾主人。卿。大夫。士。哭踴。三者三。降東反位。皆袒。子踴。房中亦踴。三者三。襲衰杖。奠出。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 曾子問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則如之何。孔子曰。大宰。大宗。從大祝而告于禰。三月。乃名于禰。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廟。山川。 ' b7 ^. q! \0 |0 F: F 孔子曰。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廟山川。乃命國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過是非禮也。凡告用牲幣。反亦如之。諸侯相見。必告于禰。朝服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五廟。所過山川。亦命國家五官。道而出。反必親告于祖禰。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聽朝而入。 ( r/ S3 V/ r6 O7 P7 M 曾子問曰。并有喪。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輕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輕。禮也。自啟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后辭于殯。遂修葬事。其虞也。先重而后輕。禮也。 , v$ l& Y; J/ X3 _ 孔子曰。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非宗子。雖無主婦可也。 1 [2 O, q. l! Z5 E9 V& k# K 曾子問曰。將冠子。冠者至。揖讓而入。聞齊衰大功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內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埽。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則廢。如將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齊衰大功小功之喪。則因喪服而冠。除喪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賜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廟。歸設奠。服賜服。于斯乎有冠醮。無冠醴。父沒而冠。則已冠。埽地而祭于禰。已祭而見伯父叔父。而后饗冠者。 曾子問曰。祭。如之何則不行旅酬之事矣。孔子曰。聞之小祥者。主人練祭而不旅。奠酬于賓。賓弗舉。禮也。昔者魯昭公練而舉酬行旅。非禮也。孝公大祥。奠酬弗舉。亦非禮也。 ( k' H) Z8 u, n2 u 曾子問曰。大功之喪。可以與于饋奠之事乎。孔子曰。豈大功耳。自斬衰以下。皆可禮也。曾子曰。不以輕服而重相為乎。孔子曰。非此之謂也。天子諸侯之喪斬衰者奠。大夫齊衰者奠士則朋友奠。不足則取于大功以下者。不足則反之。曾子問曰。小功可以與于祭乎。孔子曰。何必小功耳。自斬衰以下。與祭禮也。曾子曰。不以輕喪而重祭乎。孔子曰。天子諸侯之喪祭也。不斬衰者不與祭。大夫齊衰者與祭。士祭不足。則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 * ]& A7 n% {) ?5 p# E; @( s 曾子問曰。相識有喪服。可以與于祭乎。孔子曰。緦不祭。又何助于人。 ' \+ ~% C3 W6 i( q$ Z' {; ], L# n 曾子問曰。廢喪服。可以與于饋奠之事乎。孔子曰。說衰與奠。非禮也。以擯相可也。 0 `' B% _! f+ R4 u 曾子問曰。昏禮既納幣。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則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人吊。父喪稱父。母喪稱母。父母不在。則稱伯父世母。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許諾而弗敢嫁。禮也。婿免喪。女之父母使人請。婿弗取而后嫁之。禮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 q: u: v9 ?7 e( B- V% D 曾子問曰。親迎女在涂。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女改服。布深衣。縞總。以趨喪。女在涂。而女之父母死。則女反。如婿親迎。女未至。有齊衰大功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男不入。改服于外次。女入。改服于內次。然后即位而哭。曾子問曰。除喪則不復昏禮乎。孔子曰。祭。過時不祭。禮也。又何反于初。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 ; q; z5 R- P( u 曾子問曰。女未廟見而死。則如之何。孔子曰。不遷于祖。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 曾子問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齊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 曾子問曰。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禮與。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昔者齊桓公亟舉兵。作偽主以行。及反。藏諸祖廟。廟有二主。自桓公始也。喪之二孤。則昔者衛靈公適魯。遭季桓子之喪。衛君請吊。哀公辭不得命。公為主。客入吊。康子立于門右。北面。公揖讓。升自東階。西鄉。客升自西階吊。公拜興哭。康子拜稽顙于位。有司弗辯也。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過也。 曾子問曰。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廟之主以行。則失之矣。當七廟五廟無虛主。虛主者。唯天子崩。諸侯薨。與去其國。與祫祭于祖。為無主耳。吾聞諸老聃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群廟之主而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廟。君去其國。大宰取群廟之主以從。禮也。祫祭于祖。則祝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蹕。老聃云。 曾子問曰。古者師行無遷主。則何主。孔子曰。主命。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于祖禰。遂奉以出。載于齊車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設奠。卒。斂幣玉。藏諸兩階之間。乃出。蓋貴命也。 子游問曰。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內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魯昭公。少喪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喪之。有司以聞曰。古之禮。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書之。以遺后世。無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練冠以燕居。公弗忍也。遂練冠以喪慈母。喪慈母。自魯昭公始也。 - Z8 X/ ?" c( T3 o% T* W1 g d0 d 曾子問曰。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子曰。四。請問之。曰。大廟火。日食。后之喪。雨沾服失容。則廢。如諸侯皆在而日食。則從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與其兵。大廟火。則從天子救火。不以方色與兵。 . N$ R: {9 B' Y9 ~0 @ m6 x 曾子問曰。諸侯相見。揖讓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子曰。六。請問之。曰。天子崩。大廟火。日食。后夫人之喪。雨沾服失容。則廢。 曾子問曰。天子嘗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陳。天子崩。后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廢。 9 P( P6 }/ `# C$ O8 M! _6 { { 曾子問曰。當祭而日食。大廟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如牲至未殺。則廢。 * ?" v# @& Q- ]8 z) t 天子崩。未殯。五祀之祭不行。既殯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飯不侑。酳不酢而已矣。自啟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畢獻而已。 曾子問曰。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陳。聞天子崩。后之喪。君薨。夫人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廢。自薨比至于殯。自啟至于反哭。奉帥天子。 曾子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孔子曰。九。請問之。曰。天子崩。后之喪。君薨。夫人之喪。君之大廟火。日食。三年之喪。齊衰。大功。皆廢。外喪自齊衰以下。行也。其齊衰之祭也。尸入。三飯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緦。室中之事而已矣。士之所以異者。緦不祭。所祭。于死者無服。則祭。 5 T/ x4 j3 i) P 曾子問曰。三年之喪。吊乎。孔子曰。三年之喪。練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吊哭。不亦虛乎。 曾子問曰。大夫士有私喪。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喪。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過時而弗除也。君之喪服除。而后殷祭。禮也。 曾子問曰。父母之喪。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禮。過時弗舉。禮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過于制也。故君子過時不祭。禮也。 曾子問曰。君薨既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居于家。有殷事。則之君所。朝夕否。曰。君既啟。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哭而反送君。曰。君未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殯。反于君所。有殷事則歸。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則子孫行事。大夫內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 @( F" ^, G2 f& l( t' M 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唯天子稱天以誄之。諸侯相誄。非禮也。 曾子問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從。君薨其入如之何。孔子曰。共殯服。則子麻弁绖。疏衰。菲。杖。入自闕。升自西階。如小斂。則子免而從柩。入自門。升自阼階。君大夫士一節也。 5 Z( Q# y! K+ T+ r9 t) T6 Q: T 曾子問曰。君之喪既引。聞父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歸。不俟子。曾子問曰。父母之喪既引。及涂。聞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 曾子問曰。宗子為士。庶子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為介子某。薦其常事。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國。庶子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執其常事。攝主不厭祭。不旅不假。不綏祭。不配。布奠于賓。賓奠而不舉。不歸肉。其辭于賓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國。使某辭。 曾子問曰。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請問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為壇。以時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稱名不言孝。身沒而已。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今之祭者。不首其義。故誣于祭也。 曾子問曰。祭必有尸乎。若厭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于同姓可也。祭殤必厭。蓋弗成也。祭成喪而無尸。是殤之也。孔子曰。有陰厭。有陽厭。曾子問曰。殤不祔祭。何謂陰厭陽厭。孔子曰。宗子為殤而死。庶子弗為后也。其吉祭特牲。祭殤不舉。無肵俎。無玄酒。不告利成。是謂陰厭。凡殤與無后者。祭于宗子之家。當室之白。尊于東房。是謂陽厭。 曾子問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后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吾聞諸老聃云。 $ V* a* B7 f+ M6 f$ W 曾子問曰。為君使而卒于舍。禮曰。公館復。私館不復。凡所使之國。有司所授舍。則公館己。何謂私館不復也。孔子曰。善乎問之也。自卿大夫之家曰私館公館與公所為曰公館。公館復。此之謂也。 曾子問曰。下殤土周葬于園。遂輿機而往。涂邇故也。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殤也。墓遠。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于宮中。史佚曰。吾敢乎哉。 ; W% n# L6 t& K4 z1 S 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史佚行之。下殤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曾子問曰。卿大夫將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齊衰內喪。則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于公館以待事。禮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驅。 & ]2 I& A3 S& b: r 子夏問曰。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辟也者。禮與。初有司與。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喪。既殯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記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此之謂乎。子夏曰。金革之事無辟也者。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弗知也。 |
正文·文王世子# e5 e$ W V& V; R) T$ T7 ^0 Z, O & j9 ~7 m2 y k& U 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后亦復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應曰。諾。然后退。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說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旬有二日乃間。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女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成王幼。不能蒞阼。周公相。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為世子也。 5 y& ?2 l/ i2 u/ T' u% g3 _ 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鑰。皆于東序。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鑰師學戈。鑰師丞贊之。胥鼓南。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于東序。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凡侍坐于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終則負墻。列事未盡不問。 ( ]! i( E4 Q; f/ o$ r 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以幣。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 - M ] L; x5 d; o 凡大合樂。必遂養老。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 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幣。然后釋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儐于東序。一獻。無介語可也。教世子。 5 ]5 C3 h3 n4 y" E6 q% Z r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君之謂也。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是故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蒞阼。以為世子。則無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君之于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養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齒于學之謂也。故世子齒于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然而眾著于君臣之義也。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周公踐阼。 3 ]- x3 j2 h" F$ {# l# z$ b 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其朝于公。內朝。則東面北上。臣有貴者以齒。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為之。其在宗廟之中。則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其登馂獻受爵。則以上嗣。庶子治之。雖有三命。不踰父兄。其公大事。則以其喪服之精麤為序。雖于公族之喪亦如之。以次主人。若公與族燕。則異姓為賓。膳宰為主人。公與父兄齒。族食世降一等。 其在軍。則守于公禰。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無事者。守于公宮。正室守大廟。諸父守貴宮貴室。諸子諸孫。守下宮下室。 7 D: u; t1 o/ Z9 c" p 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練祥則告。族之相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有司罰之。至于赗賻承含。皆有正焉。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其刑罪。則纖剸。亦告于甸人。公族無宮刑。獄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對。走出。致刑于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雖然。必赦之。有司對曰。無及也。反命于公。公素服不舉。為之變。如其倫之喪。無服。親哭之。 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雖有貴者以齒。明父子也。外朝以官。體異姓也。宗廟之中。以爵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喪紀以服之輕重為序。不奪人親也。公與族燕則以齒。而孝弟之道達矣。其族食世降一等。親親之殺也。戰則守于公禰。孝愛之深也。正室守大廟。尊宗室。而君臣之道著矣。諸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達矣。 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親也。親未絕而列于庶人。賤無能也。敬吊臨賻赗。睦友之道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國有倫。邦國有倫。而眾鄉方矣。公族之罪。雖親不以犯有司。正術也。所以體百姓也。刑于隱者。不與國人慮兄弟也。弗吊。弗為服。哭于異姓之廟。為忝祖。遠之也。素服居外。不聽樂。私喪之也。骨肉之親無絕也。公族無宮刑。不翦其類也。 1 U m( g* ^% r5 g' ]- U( z' F# a( j 天子視學。大昕鼓征。所以警眾也。眾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于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適饌省醴。養老之珍具。遂發詠焉。退修之。以孝養也。反。登歌清廟。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眾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老幼于東序。終之以仁也。 是故圣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修之以孝。養紀之以義。終之以仁。 是故古之人一舉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而眾安得不喻焉。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 世子之記曰。朝夕至于大寢之門外。問于內豎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今日安。世子乃有喜色。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世子。世子色憂不滿容。內豎言復初。然后亦復初。朝夕之食上。世子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羞必知所進。以命膳宰。然后退。若內豎言疾。則世子親齊玄而養。膳宰之饌。必敬視之。疾之藥。必親嘗之。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嘗饌寡。世子亦不能飽。以至于復初。然后亦復初。 |
正文·禮運) {, y& w! {: ]9 @, E, f/ Y9 K ( O* ]2 } [1 u! K* j! ?2 m2 i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5 p4 o& [8 |8 O7 G! }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后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 C* q! N. M4 M" U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3 [- j5 V2 Y# R6 `$ p& b3 [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4 d3 L! p: U" `6 `6 \ u 然后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 l# `- k' ^4 v7 [. P# M1 }7 j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 祝嘏辭說。藏于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 N- s! \, L* \# y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1 ?. N) C6 a7 J1 y2 O/ L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仆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吊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無禮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6 r- O ]1 l s. F" O) @+ k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無過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4 |- @7 _4 ~% a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 o8 O! T( r! l3 z; g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 X4 F; V" o& Z( }" t 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8 E6 g6 ^! j% F" l$ W( z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0 p; R' y3 @. o! x' @' U* u$ D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 G6 z! _* a7 E c4 u X+ b7 _1 R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于下也。 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故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5 j& T7 ~2 K! V: k4 u) D4 y+ @$ R3 \' H) w 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 N( C8 m9 ]& H' B+ z! r# @, i) J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朿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 c+ y. W: u! g0 ~" C ^9 U 故唯圣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于藝。講于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于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于順。然后能守危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饑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余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
正文·禮器 ( Q! ^0 D8 ^/ [3 K. a+ B 3 U3 b9 J1 ^% R# k, D: L 禮器。是故大備。大備。盛德也。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 4 A' M2 `6 `# I5 k' ? 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鬼神弗饗也。居山以魚鱉為禮。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故必舉其定國之數。以為禮之大經。禮之大倫。以地廣狹。禮之薄厚。與年之上下。是故年雖大殺。眾不匡懼。則上之制禮也節矣。 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詩云。匪革其猶。聿追來孝。 9 Q5 E4 J- ~( e4 s( t& s 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體也。 l! L6 w/ @* X" Q 喪祭之用。賓客之交。義也。 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謂稱也。諸侯以龜為寶。以圭為瑞。家不寶龜。不藏圭。不臺門。言有稱也。 6 }7 Q% S4 Z. v$ A7 }2 I' G" p 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 / {4 }! l+ s. d- ]3 X 有以少為貴者。天子無介。祭天特牲。天子適諸侯。諸侯膳以犢。諸侯相朝。灌用郁鬯。無籩豆之薦。大夫聘禮以脯●。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大路繁纓一就。次路繁纓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單席。諸侯視朝。大夫持。士旅之。此以少為貴也。 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 0 [9 t5 `6 s8 s5 h/ A3 V) @ 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君尊瓦甒。此以小為貴也。 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 有以下為貴者。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天子諸侯之尊廢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為貴也。 6 l; Q1 i$ k5 |: e* B; W 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為貴也。 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鼏。樿杓。此以素為貴也。 3 L0 O$ K5 v9 E" v" ^0 A 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豐。不殺。此之謂也。蓋言稱也。 0 H* B; ^+ C- k4 [* V 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德發揚。詡萬物。大理物博。如此則得不以多為貴乎。故君子樂其發也。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 G) Z2 Q! e( W% b7 y: J 古之圣人。內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 / Q3 h9 l+ P9 v ^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大牢而祭。謂之攘。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梲。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 , D. k/ i6 c J' q' h% u4 y6 v 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眾之紀也。紀散而眾亂。孔子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樂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薦不美多品。 9 O: g, C7 E8 M. x- H7 S& m2 Y3 f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 ^. |1 @ E* c% t3 i0 @9 W5 A 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不備也。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君子之于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君子之于禮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殺也。有經而等也。有順而討也。有摲而播也。有推而進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順而摭也。 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 `1 Z9 W9 N T8 q4 E- ?$ Q 周坐尸。詔侑武力。其禮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 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饗腥。三獻爓。一獻孰。是故君子之于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見也。不然則已愨。三辭三讓而至。不然則已蹙。故魯人將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宮。晉人將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惡池。齊人將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 故禮有擯詔。樂有相步。溫之至也。 + ~. \3 R. d8 e l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兇事不詔。朝事以樂。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設。是故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學也。 君子曰。無節于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弗之信矣。故曰禮也者。物之致也。 是故昔先王之制禮也。因其財物而致其義焉爾。故作大事。必順天時。為朝夕必放于日月。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聚眾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升中于天。而鳳凰降。龜龍假。饗帝于郊。而風雨節。寒暑時。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 # s' Y8 Q4 R0 e2 \5 O6 y 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 4 `0 n( G$ b+ z& h 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修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達。故觀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與人者。 3 @$ `7 {% ]8 Z; w2 n- u 太廟之內敬矣。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納牲詔于庭。血毛詔于室。羹定詔于堂。三詔皆不同位。蓋道求而未之得也。設祭于堂。為祊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 9 y! Y! N' P$ \5 v; M; y3 k 一獻質。三獻文。五獻察。七獻神。 ( a+ a+ \" E/ F# B% g! b: n9 Y! T 大饗其王事與。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丹。漆。絲。纊。竹。箭。與眾共財也。其余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蓋重禮也。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廟之祭。仁之至也。喪禮。忠之至也。備服器。仁之至也。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故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 ) _6 V( }2 k& _' O! X 孔子曰。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毋輕議禮。 7 \2 o* T* @) `1 y4 S- B 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與。室事交乎戶。堂事交乎階。質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 |
正文·郊特牲 ) K' {1 \+ U% m; @6 l/ c ! w5 ]4 ]. W2 `& B! R, V3 p 郊特牲而社稷大牢。天子適諸侯。諸侯膳用犢。諸侯適天子。天子賜之禮大牢。貴誠之義也。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大路繁纓一就。先路三就。次路五就。郊血。大饗腥。三獻爓。一獻孰。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也。諸侯為賓。灌用郁鬯。灌用臭也。大饗尚腶修而已矣。 7 ]0 L- q! p) N; X+ _9 Q- [2 i( ^$ A 大饗君三重席而酢焉。三獻之介。君專席而酢焉。此降尊以就卑也。 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陰陽之義也。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故春禘而秋嘗。春饗孤子。秋食耆老。其義一也。而食嘗無樂。飲。養陽氣也。故有樂。食。養陰氣也。故無聲。凡聲。陽也。 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籩豆之實。水土之品也。不敢用褻味而貴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義也。 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屢嘆之。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 ( G/ ~' ^0 l2 G3 i- m9 O 旅幣無方。所以別土地之宜。而節遠邇之期也。龜為前列。先知也。以鐘次之。以和居參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 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趙文子始也。 ' A6 q. a s3 ?. | 朝覲大夫之私覿。非禮也。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覿。所以致敬也。而庭實私覿。何為乎諸侯之庭。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 大夫而饗君。非禮也。大夫強而君殺之。義也。由三桓始也。天子無客禮。莫敢為主焉。君適其臣。升自阼階。不敢有其室也。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由夷王以下。 ; D& o* @0 w$ O; _' ?3 Q 諸侯之宮縣。而祭以白牡。擊玉磬。朱干設钖。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諸侯之僭禮也。臺門而旅樹。反坫。繡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禮也。故天子微。諸侯僭。大夫強。諸侯脅。于此相貴以等。相覿以貨。相賂以利。而天下之禮亂矣。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而公廟之設于私家。非禮也。由三桓始也。 天子存二代之后。猶尊賢也。尊賢不過二代。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繼世。 君之南鄉。荅陽之義也。臣之北面。荅君也。 ( q7 p0 ~( |! d# a 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辟君也。大夫有獻弗親。君有賜不面拜。為君之荅己也。 鄉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 + u% v" \- m# M8 [ i9 }3 K 孔子曰。射之以樂也。何以聽。何以射。孔子曰。士使之射。不能則辭以疾。縣弧之義也。 孔子曰。三日齊。一日用之。猶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 孔子曰。繹之于庫門內。祊之于東方。朝市之于西方。失之矣。 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南鄉于北墉下。荅陰之義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薄社北牖。使陰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家主中溜。而國主社。示本也。唯為社事。單出里。唯為社田。國人畢作。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 季春出火。為焚也。然后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而君親誓社。以習軍旅。左之右之。坐之起之。以觀其習變也。而流示之禽。而鹽諸利。以觀其不犯命也。求服其志。不貪其得。故以戰則克。以祭則受福。 : w! n0 u g5 T) v" F# J 天子適四方。先柴。 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陽位也。掃地而祭。于其質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謂之郊。牲用骍。尚赤也。用犢。貴誠也。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卜郊。受命于祖廟。作龜于禰宮。尊祖親考之義也。卜之日。王立于澤。親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獻命庫門之內。戒百官也。大廟之命。戒百姓也。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喪者不哭。不敢兇服。泛埽反道。鄉為田燭。弗命而民聽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乘素車。貴其質也。旗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帝牛不吉。以為稷牛。帝牛必在滌三月。稷牛唯具。所以別事天神與人鬼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終也。葛帶榛杖。喪殺也。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 大羅氏。天子之掌鳥獸者也。諸侯貢屬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羅氏致鹿與女。而詔客告也。以戒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國。天子樹瓜華。不斂藏之種也。八蠟。以記四方。四方年不順成。八蠟不通。以謹民財也。順成之方。其蠟乃通。以移民也。既蠟而收。民息已。故既蠟。君子不興功。 5 E' n5 u" K5 |8 z 恒豆之菹。水草之和氣也。其醢。陸產之物也。加豆。陸產也。其醢。水物也。籩豆之薦。水土之品也。不敢用常褻味而貴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義也。非食味之道也。先王之薦。可食也。而不可耆也。卷冕路車。可陳也。而不可好也。武壯。而不可樂也。宗廟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廟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樂之義也。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貴五味之本也。黼黻文繡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莞簟之安。而蒲越。稿鞂之尚。明之也。大羹不和。貴其質也。大圭不琢。美其質也。丹漆雕幾之美。素車之乘。尊其樸也。貴其質而已矣。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同于所安褻之甚也。如是而后宜。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黃目。郁氣之上尊也。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清明者也。言酌于中而清明于外也。祭天。掃地而祭焉。于其質而已矣。醯醢之美。而煎鹽之尚。貴天產也。割刀之用。而鸞刀之貴。貴其義也。聲和而后斷也。 冠義。始冠之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齊則緇之。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聞也。冠而敝之可也。適子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彌尊。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禮之有。諸侯之有冠禮。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以官爵人。德之殺也。死而謚。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謚。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知其義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天地合。而后萬物興焉。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幣必誠。辭無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婦德也。壹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親迎。男先于女。剛柔之義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執摯以相見。敬章別也。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婿親御授綏。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敬而親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玄冕齊戒。鬼神陰陽也。將以為社稷主。為先祖后。而可以不致敬乎。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婦人無爵。從夫之爵。坐以夫之齒。器用陶匏。尚禮然也。三王作牢。用陶匏。厥明。婦盥饋。舅姑卒食。婦馂余。私之也。舅姑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授之室也。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氣。血。腥。爓。祭。用氣也。 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后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于天地之間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于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于墻屋。故既奠。然后蓻蕭合膻薌。凡祭慎諸此。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詔祝于室。坐尸于堂。用牲于庭。升首于室。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諸遠人乎。祭于祊。尚曰求諸遠者與。祊之為言倞也。肵之為言敬也。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相饗之也。嘏。長也。大也。尸。陳也。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貴純之道也。血祭。盛氣也。祭肺肝心。貴氣主也。祭黍稷加肺。祭齊加明水。報陰也。取膟膋燔燎升首。報陽也。明水涗齊。貴新也。凡涗。新之也。其謂之明水也。由主人之絜著此水也。君再拜稽首。肉袒親割。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肉袒。服之盡也。祭稱孝孫孝子。以其義稱也。稱曾孫某。謂國家也。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盡其嘉。而無與讓也。腥。肆。爓。腍。祭。豈知神之所饗也。主人自盡其敬而已矣。舉斝角。詔妥尸。古者尸無事則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祝。將命也。縮酌用茅。明酌也。醆酒涗于清。汁獻涗于醆酒。猶明清與醆酒。于舊澤之酒也。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齊之玄也。以陰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齊。必見其所祭者。 |
正文·內則 * Q- v, t5 t; m& P6 R! @ 后王命冢宰。降德于眾兆民 $ A1 H" C i3 M: L3 y# O* p. _5 U 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拂髦。冠。緌。纓。端。縪。紳。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偪。屨。著綦。 7 y# w T5 v% p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衣紳。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縏哀袠。大觿。木燧。衿纓。綦屨。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麥。蕡。稻。黍。梁。秫。唯所欲。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后退。 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凡內外。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斂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 : j0 r6 [# ]6 @. w 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 1 W0 Z2 @$ D# Y8 d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 ^4 ]8 D" v1 Y3 [, [ Z 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床與坐。御者舉幾。斂席與簟。縣衾。篋枕。斂簟而襡之。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屨。只敬之。勿敢近。敦。牟。卮。匜。非馂莫敢用。與恒食飲。非馂莫之敢飲食。 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婦佐馂。既食恒馂。父沒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婦佐馂如初。旨甘柔滑。孺子馂。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褻衣衾不見。 0 x9 o5 `8 K1 [2 p, P, M; G! F 父母唾洟不見。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澣。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而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少事長。賤事貴。共帥時。 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子婦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若飲食之。雖不耆。必嘗而待。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待之。已雖弗欲。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后復之。子婦有勤勞之事。雖甚愛之。姑縱之。而寧數休之。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 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與其得罪于鄉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 z5 R/ i# m% y P7 `' q" z 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子有二妾。父母愛一人焉。子愛一人焉。由衣服飲食。由執事。毋敢視。父母所愛。雖父母沒不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 3 c- n9 P7 q9 |, B4 x0 Q3 H 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 舅沒則姑老。冢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介婦請于冢婦。舅姑使冢婦。毋怠。不友無禮于介婦。舅姑若使介婦。毋敢敵耦于冢婦。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6 j$ x& m- F) y. s$ l' H3 T5 _/ s/ r 凡婦不命適私室。不敢退。婦將有事。大小必請于舅姑。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茞蘭。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藏以待乏。婦若有私親兄弟。將與之。則必復請其故賜。而后與之。 適子庶子。只事宗子宗婦。 3 H+ `# z) ^9 \ s( G- R1 a 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于外。以寡約人。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于父兄宗族。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夫婦皆齊而宗敬焉。終事而后敢私祭。 $ Q8 R- Y; N9 ]# H 飯黍。稷。稻。粱。白。黍黃粱。稰。穛。膳。膷。臐。膮。醢。牛炙。醢。牛胾。醢。牛膾。羊炙。羊胾。醢。豕炙。醢。豕胾。芥醬。魚膾。雉。兔。鶉。鷃。 飲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或以酏為醴。黍酏。漿。水。醷。濫。 / s! H. \+ u$ `5 ]* G* K 酒清。白。 7 o" r; k1 t& j8 p! _' ] 羞糗餌粉酏。 ) Q1 V6 A+ X9 Z7 R$ N7 X) ~4 t 食蝸醢而苽食雉羹。麥食脯羹雞羹。析稌犬羹兔羹。和糝不蓼。濡豚。包苦實蓼。濡雞。醢醬實蓼。濡魚。卵醬實蓼。濡鱉。醢醬實蓼。腶修。蚳醢。脯羹。兔醢。麋膚。魚醢。魚膾。芥醬。麋腥。醢醬。桃諸。梅諸。卵鹽。 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 5 j5 ], [9 w, T4 Z: F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 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麥。魚宜苽。 春宜羔豚。膳膏薌。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犢麛。膳膏腥。冬宜鮮羽。膳膏膻。 & M, ?! {& M4 a$ k& V5 ~" K 牛修。鹿脯。田豕脯。麋脯。麇脯。麋。鹿。田豕。麇。皆有軒。雉。兔皆有芼。爵。鷃。蜩。范。芝。栭。菱。椇。棗。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桂。 大夫燕食。有膾無脯。有脯無膾。士不貳羹胾。庶人耆老不徒食。 - c5 B5 H2 a0 H. { 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獸用梅。鶉羹。雞羹。鴽釀之蓼。魴鱮烝。雛燒。雉。薌無蓼。 : x2 j+ v6 A& p9 ?0 l 不食。雛鱉。狼去腸。狗去腎。貍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腦。魚去乙。鱉去丑。 肉曰脫之。魚曰作之。棗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膽之。柤梨曰攢之。 ) s c5 M: P. @' Q8 y; R 牛夜鳴則庮。羊泠毛而毳。膻。狗赤股而躁。臊。鳥皫色而沙鳴。郁。豕望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般臂。漏。雛尾不盈握弗食。舒鴈翠。鵠鸮胖。舒鳧翠。雞肝。鴈腎。鴇奧。鹿胃。 P3 ?. I9 i1 Q8 k9 t' h& B 肉腥。細者為膾。大者為軒。或曰。麋鹿魚為菹。麇為辟雞。野豕為軒。兔為宛脾。切蔥若薤。實諸醯以柔之。 羹食。自諸侯以下至于庶人。無等。大夫無秩膳。大夫七十而有閣。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公侯伯于房中五。大夫于閣三。士于坫一。 2 J: l2 a6 b! ?( H( d0 A$ _4 k2 S 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養于鄉。六十養于國。七十養于學。達于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違寢。膳飲從于游可也。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絞紟衾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八十齊喪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為喪。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瞽亦如之。凡父母在。子雖老不坐。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 9 P' r. w2 ? V* U2 {( B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 . g6 \# g# n; y1 ^ 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禮。皆有惇史。 淳熬煎醢加于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母炮。取豚若將。刲之刳之。實棗于其腹中。編萑以苴之。涂之以謹涂。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馳。以付豚。煎諸膏。膏必滅之。鉅鑊湯。以小鼎。薌脯于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后調之以醯醢。 搗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孰出之。去其皽。柔其肉。 , B1 ?* D2 ]/ w; S8 Y" P 漬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湛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 為熬。捶之。去其皽。編萑。布牛肉焉。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麇。皆如牛羊。欲濡肉。則釋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則捶而食之。 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 , [# Q! x j8 ]1 @4 @! | 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舉燋其膋。不蓼。取稻米。舉糔溲之。小切狼臅膏。以與稻米為酏。 禮始于謹夫婦。為宮室。辨外內。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女不同椸枷。不敢縣于夫之楎椸。不敢藏于夫之篋笥。不敢其楅浴。夫不在。斂枕篋簟席。襡器而藏之。少事長。賤事貴。咸如之。 夫婦之禮。唯及七十。同藏無間。故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御。將御者。齊。漱。澣。慎衣服。櫛。縰。笄。總角。拂髦。衿纓。綦屨。雖婢妾。衣服飲食。必后長者。妻不在。妾御莫敢當夕。 妻將生子。及月辰。居側室。夫使人日再問之。作而自問之。妻不敢見。使姆衣服而對。至于子生。夫復使人日再問之。夫齊。則不入側室之門。子生。男子設弧于門左。女子設帨于門右。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 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受乃負之。宰醴負子。賜之束帛。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 凡接子擇日。冢子則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大牢。其非冢子。則皆降一等。 異為孺子。室于宮中。擇于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無事不往。三月之末。擇日。翦發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見于父。貴人則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澣。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夫人門。升自阼階。立于阼。西鄉。妻抱子出自房。當楣立。東面。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時日。只見孺子。夫對曰。欽有帥。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妻對曰。記有成。遂左還授師。子師辯告諸婦諸母名。妻遂適寢。夫告宰名。宰辯告諸男名。書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閭史。閭史書為二。其一藏諸閭府。其一獻諸州史。州史獻諸州伯。州伯命藏諸州府。夫入。食如養禮。 8 _/ ]8 m7 b3 K) q2 R0 T 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于阼階。西鄉。世婦抱子。升自西階。君名之。乃降。適子庶子見于外寢。撫其首。咳而名之。禮帥初。無辭。 5 T5 G+ y+ A5 I+ `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 ( a& N9 _" a; O! N7 X' d7 U% t! ]* }2 M 妾將生子。及月辰。夫使人日一問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澣夙齊。見于內寢。禮之如始入室。君已食。徹焉。使之特馂。遂入御。 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于君。擯者以其子見。君所有賜。君名之。眾子則使有司名之。 8 j2 P4 D9 ^! J% J& [! B 庶人無側室者。及月辰。夫出居群室。其問之也。與子見父之禮無以異也。 ) H- @7 [8 _2 u+ Q3 O" } 凡父在。孫見于祖。祖亦名之。禮如子見父。無辭。 $ m2 y1 C# L7 q4 z+ M 食子者三年而出。見于公宮則劬。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養其子。 ' v& j( Q# r; e, o3 ] 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旬而見。冢子未食而見。必執其右手。適子。庶子。已食而見。必循其首。 / @( X( U; L, B% j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記。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五十命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 凡男拜。尚左手。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纴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觀于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則為妻。奔則為妾。凡女拜。尚右手。 |
正文·玉藻 5 T. ~2 Y8 a! d% Q7 a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龍卷以祭。玄端而朝日于東門之外。聽朔于南門之外。閏月。則闔門左扉。立于其中。皮弁以日視朝。遂以食。日中而馂。奏而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五飲。上水。漿。酒。醴。酏。卒食。玄端而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御瞽幾聲之上下。年不順成。則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 4 j8 M3 A- z4 \) H2 \' d' y 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聽朔于大廟。朝服以日視朝于內朝。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大夫退。然后適小寢。釋服。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子卯。稷食菜羹。夫人與君同庖。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至于八月不雨。君不舉。年不順成。君衣布搢本。關梁不租。山澤列而不賦。土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 ; Z, R, x$ P% c 卜人定龜。史定墨。君定體。 . y4 [* F% t2 G% j+ k 君羔幦虎犆。大夫齊車。鹿幦豹犆。朝車。士齊車。鹿幦豹犆。 9 O$ G2 U3 ~ x1 ] 君子之居恒當戶。寢恒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日五盥。沐稷而靧梁。櫛用樿櫛。發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絺下绤。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屨。進飲。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既服。習容。觀玉聲。乃出。揖私朝。輝如也。登車則有光矣。 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諸侯荼。前詘后直。讓于天子也。大夫前詘后詘。無所不讓也。 4 ]/ Q$ t% ]1 N" r" a% ~) Y/ K 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登席不由前。為躐席。徒坐不盡席尺。讀書。食。則齊。豆。去席尺。 若賜之食。而君客之。則命之祭。然后祭。先飯。辯嘗羞。飲而俟。若有嘗羞者。則俟君之食。然后食。飯飲而俟。君命之羞。羞近者。命之品嘗之。然后唯所欲。凡嘗遠食。必順近食。君未覆手。不敢飧。君既食。又飯飧。飯飧者。三飯也。君既徹。執飯與醬。乃出授從者。 , I4 z, u% b, M9 K, w/ |3 g 凡侑食。不盡食。食于人不飽。唯水醬不祭。若祭為已●卑。 - r, w6 x8 g( G" A: u0 `$ d4 J 君若賜之爵。則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飲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虛爵。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后屨。坐左納右。坐右納左。 5 y& M) g9 n0 g& y. u! m/ t 凡尊。必上玄酒。唯君面尊。唯饗野人皆酒。大夫側尊用棜。士側尊用禁。 8 t1 S( X5 B3 n7 h6 w 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垂緌五寸。惰游之士也。玄冠縞武。不齒之服也。居冠屬武。自天子下達。有事然后緌。五十不散送。親沒不髦。大帛不緌。玄冠紫緌。自魯桓公始也。 & r" V8 k3 u5 Y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縫齊倍要。衽當旁。袂可以回肘。長。中。繼揜尺。袷二寸。袪尺二寸。緣廣寸半。以帛里布。非禮也。 士不衣織。無君者不貳采。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振絺绤不入公門。表。裘不入公門。襲裘不入公門。 纊為繭。缊為袍。襌為絅。帛為褶。 9 i2 M2 F1 U' }# C: o% Q 朝服之以縞也。自季康子始也。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后服之。曰。國家未道。則不充其服焉。 6 t# E' q5 |& K5 g% [' v, u 唯君有黼裘以誓省。大裘非古也。 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綃衣以裼之。麛裘青豻褎。絞衣以裼之。羔裘豹飾。錙衣以裼之。狐裘。黃衣以裼之。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飾也。不裼。裘之裼也。見美也。吊則襲。不盡飾也。君在則裼。盡飾也。服之襲也。充美也。是故尸襲。執玉龜。襲。無事則裼。弗敢充也。 ) |, c" O$ a0 o8 `5 |' \& e3 @5 B! V 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見于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既搢必盥。雖有執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笏。畢用也。因飾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 U- R) F( l4 R) c, n' T 而素帶。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幷紐約用組。鞸。君朱。大夫素。士爵韋。圜。殺。直。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鞸。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大夫大帶四寸。雜帶。君朱綠。大夫玄華。士緇辟。二寸。再繚四寸。凡帶。有率。無箴功。一命缊韨幽衡。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蔥衡。天子素帶朱里。終辟。王后袆衣。夫人揄狄。三寸。長齊于帶。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參分帶下。紳居二焉。紳鞸結三齊。君命屈狄。再命袆衣。一命襢衣。士褖衣。唯世婦命于奠繭。其它則皆從男子。 凡侍于君。紳垂。足如履齊。頤溜。垂拱。視下而聽上。視帶以及袷。聽鄉任左。 U$ o7 M5 X) b. B$ [ 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 士于大夫。不敢拜迎。而拜送。士于尊者先拜。進面。荅之拜則走。 士于君所言大夫。沒矣則稱謚若字。名士。與大夫言。名士。字大夫。于大夫所。有公諱。無私諱。 ! j9 f% W% z# P. h9 S4 J3 v/ d 凡祭不諱。廟中不諱。教學臨文不諱。 0 ]4 @: l0 [+ |% f- S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5 k( m2 y: t0 Q' F7 U+ E- b 君在不佩玉。左結佩。右設佩。居則設佩。朝則結佩。齊則綪結佩。而爵鞸。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織綬。士佩瓀玟而缊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綬。 : A- f* h1 ^! @. { W. y 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幷紐。錦束發。皆朱錦也。肆束及帶。勤者有事則收之。走則擁之。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無緦服。聽事不麻。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見先王。從人而入。 侍食于先生。異爵者。后祭先飯。客祭。主人辭曰。不足祭也。客飧。主人辭以疏。主人自置其醬。則客自徹之。一室之人。非賓客。一人徹。壹食之人。一人徹。凡燕食。婦人不徹。 食棗桃李。弗致于核。瓜祭上環。食中。棄所操。凡食果實者。后君子。火孰者。先君子。 有慶。非君賜不賀。有憂者勤者有事則收之。走則擁之。 7 U5 u3 o$ y; S1 @* Z2 i& { 孔子食于季氏。不辭。不食肉而飧。 君賜車馬。乘以拜。賜衣服。服以拜賜。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君賜。稽首。據掌。致諸地。酒肉之賜弗再拜。凡賜。君子與小人不同日。 1 [( [ ~, {1 q 凡獻于君。大夫使宰。士親。皆再拜稽首送之。膳于君。有葷桃茢。于大夫去茢。于士去葷。皆造于膳宰。大夫不親拜。為君之荅已也。 大夫拜賜而退。士待諾而退。又拜弗荅拜。大夫親賜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敵者不在。拜于其室。凡在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士于大夫不承賀。下大夫于上大夫承賀。親在。行禮于人稱父。人或賜之。則稱父拜之。 " v. ^9 z4 D& ] 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乘路車不式。 1 ~4 k+ Q, F# g! C) W( w' i/ U 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親老。出不易方。復不過時。親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節也。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君入門。介拂闑。大夫中棖與闑之間。士介拂棖。 ; o! u) [" `! a d 賓入不中門。不履閾。公事自闑西。私事自闑東。 君與尸行接武。大夫繼武。士中武。徐趨皆用是。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圈豚行。不舉足。齊如流。席上亦然。端行。頤溜如矢。弁行。剡剡起屨。執龜玉。舉前曳踵。蹜蹜如也。 ; F& x7 h7 M2 x 凡行容惕惕。 9 j7 \8 ~) y! |5 E, C( w 廟中齊齊。朝廷濟濟翔翔。 ! U. R/ L: {9 S! M- ? 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尸。 燕居告溫溫。 凡祭。容貌顏色。如見所祭者。 , `: u5 x) _* D( k: W6 U" } 喪容累累。色容顛顛。視容瞿瞿梅梅。言容繭繭。 戎容暨暨。言容咯咯。色容厲肅。視容清明。立容辨卑。毋讇。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玉色。 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諸侯之于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邊邑。曰某屏之臣某。其于敵以下。曰寡人。小國之君曰孤。擯者亦曰孤。上大夫曰下臣。擯者曰寡君之老。下大夫自名。擯者曰寡大夫。世子自名。擯者曰寡君之適。公子曰臣孽。士曰傳遽之臣。于大夫曰外私。大夫私事使。私人擯則稱名。公士擯。則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與公士為賓也。 |
正文·明堂位 ! e9 `( x+ {1 p0 a 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外。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面南上。五狄之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 ; W n) u, n) u# [( ]. e 昔殷紂亂天下。脯鬼侯以饗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紂。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 成王以周公為有勛勞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 是以魯君。孟春乘大路。載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也。 ; U" h$ q. p+ x 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牲用白牡。尊用犧象山罍。郁尊用黃目。灌用玉瓚大圭。薦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升歌清廟。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昧。東夷之樂也。任。南蠻之樂也。納夷蠻之樂于大廟。言廣魯于天下也。 * {9 ]8 r$ U2 ]1 X1 M* {7 r( [1 k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君肉袒迎牲于門。夫人薦豆籩。卿大夫贊君。命婦贊夫人。各揚其職。百官廢職服大刑。而天下大服。 5 r. c4 W. `* ~2 j& _1 W 是故。夏礿。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 大廟。天子明堂。庫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 # ?( y0 y W( J3 R 振木鐸于朝。天子之政也。 山節。藻梲。復廟。重檐。刮楹。達鄉。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 5 g1 f5 \2 L2 H 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 ' V1 N- I3 S$ z" a 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2 _6 R8 i9 E5 _$ x$ x 夏后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鬣。 2 f1 T8 B; r' X0 ?" K( c; T! c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牝。周骍剛。 : G$ M3 |8 D0 \" j( @% ]8 C 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犧象。周尊也。 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 9 _# L9 p, }1 }+ D+ J 灌尊。夏后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 其勺。夏后氏以龍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 士鼓。蕢桴。葦鑰。伊耆氏之樂也。拊搏。玉磬。揩擊。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 2 K8 ?* d# r# D) M4 A 魯公之廟。文世室也。武公之廟。武世室也。 & b7 Y) M: ~3 X$ [4 K! M+ u 米廩。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學也。頖宮。周學也。 6 o: E$ f% Q9 y4 N9 y. \+ X8 E 祟鼎。貫鼎。大璜。封父龜。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 B' t B) W. h6 w 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鼓。 7 y2 d& I) W# H 垂之和鐘。叔之離磬。女媧之笙璜。 4 o* z% R- _' G* \ 夏后氏之龍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 M8 e8 W* H) { Y' O2 W) @5 L 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棋。周以房俎。 ( u+ `8 s- v9 \+ i* g 夏后氏以揭豆。殷玉豆。周獻豆。 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 ; ?9 c- \( k- D. @5 w5 D6 L 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 b& v9 Y! g' }9 \6 f8 ^ 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 ( Y) o, Q$ Y* B7 }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有虞氏之綏。夏后氏之綢練。殷之崇牙。周之璧翣。凡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君臣未嘗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 |
正文·喪服小記/ N) |* r' Q) n9 f% R# ^. O+ L, D A/ A% G# v- c8 i1 o' E. v + b7 Q( k0 w4 ^/ Z# Z" i u0 o 斬衰括發以麻。為母括發以麻。免而以布。齊衰惡笄以終喪。男子冠而婦人笄。男子免而婦人髽。其義。為男子則免。為婦人則髽。 7 @" p; J$ `" A; w1 s9 p 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祖父卒。而后為祖母后者三年。 為父母長子稽顙。大夫吊之。雖緦必稽顙。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其余則否。 ' I( D: |& _; x/ t2 u8 M: n 男主必使同姓。婦主。必使異姓。 為父后者。為出母無服。 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庶子王亦如之。 / n: f: D' J, A m0 a* [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禰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 庶子不祭殤與無后者。殤與無從者。從祖祔食。 庶子不祭禰者。明其宗也。 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 從服者。所從亡則已。屬從者。所從雖沒也服。妾從女君而出。則不為女君之子服。 . H, H5 D. W1 d/ e0 w4 [ 禮不王不禘。 6 m& S* p% O# W' W 世子不降妻之父母。其為妻也。與大夫之適子同。 父為士。子為天子諸侯。則祭以天子諸侯。其尸服以士服。父為天子諸侯。子為士。祭以士。其尸服以士服。 婦當喪而出。則除之。為父母喪。未練而出。則三年。既練而出則已。未練而反則期。既練而反則遂之 5 @, [4 M* Q$ j4 R: _4 D 再期之喪。三年也。期之喪。二年也。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也。五月之喪。二時也。三月之喪。一時也。故期而祭。禮也。期而除喪。道也。祭不為除喪也。 % Y- v2 T% R9 l 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間不同時。而除喪。 大功者。主人之喪。有三年者。則必為之再祭。朋友虞祔而已。 % u% A7 R. A5 F7 W. ]3 d 士妾有子而為之緦。無子則已。 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而父稅喪。已則否。 4 E L0 X6 A& a8 a 為君之父母妻長子。君已除喪。而后聞喪。則不稅。降而在緦小功者。則稅之。近臣。君服斯服矣。其余從而服。不從而稅。君雖未知喪。臣服已。 虞杖不入于室。祔杖不升于堂。 # E8 c" p- z; @6 H4 `% r$ c 為君母后者。君母卒。則不為君母之黨服。 绖殺五分而去一。杖大如绖。 妾為君之長子。與女君同。 $ c+ w' Q% j% q 除喪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輕者。 & {" o$ a: Q. {9 j. Z5 K 無事不辟廟門。哭皆于其次。 復與書銘。自天子達于士。其辭一也。男子稱名。婦人書姓與伯仲。如不知姓則書氏。 1 Y) q$ e" c% u( w/ p) e1 P 斬衰之葛。與齊衰之麻同。齊衰之葛。與大功之麻同。 / W: |1 D$ d" i4 p6 M( ~1 q5 u9 I4 ] 麻同皆兼服之。報葬者報虞。三月而后卒哭。 2 k; a+ `: |* {) L/ J 父母之喪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其葬服斬衰。 & o5 q. c, o- P* K1 k- {5 ~ 大夫降其庶子。其孫不降其父。 u# c6 t# B# n2 x 大夫不主士之喪。 8 T# v) `- n/ A- w# `5 h 為慈母之父母無服。 夫為人后者。其妻為舅姑大功。 * u, C+ n- v/ f# C- |" K) R- Y- f 士祔于大夫。則易牲。 繼父不同居也者。必嘗同居。皆無主后。同財而祭其祖禰為同居。有主后者為異居。 . f* E$ `1 y. u 哭朋友者。于門外之右。南面。 / q8 A; }4 [. v+ y' V/ D7 O/ ^- A 祔葬者不筮宅。 2 ?- \! L) x8 ` 士大夫不得祔于諸侯。祔于諸祖父之為士大夫者。其妻祔于諸祖姑。妾祔于妾祖姑。亡則中一以上而祔。祔必以其昭穆。諸侯不得祔于天子。天子諸侯大夫。可以祔于士。 , s' G; k/ b- G9 f 為母之君母。母卒則不服。 % u' S7 B0 Z9 J. l 宗子。母在為妻禫。 為慈母后者。為庶母可也。為祖庶母可也。 為父母妻長子禫。 3 u; H) O3 h' B 慈母與妾母。不世祭也。 丈夫冠而不為殤。婦人笄而不為殤。 為殤后者。以其服服之。 % H$ j8 ^8 ?0 a& N- ? 久而不葬者。唯主喪者不除。其余以麻終。月數者除喪則已。 " Q! S% t7 J; @5 W3 A 箭笄終喪三年。 齊衰三月。與大功同者繩屨。 - ^6 {! l% z* f8 E+ Q- V 練筮日。筮尸。視濯皆要绖杖繩屨。有司告具而后去。杖筮日。筮尸。有司告事畢而后杖。拜送賓。大祥吉服而筮尸。 " \) @; y4 ]6 a; I: a, M6 k0 Z 庶子在父之室。則為其母不禫。庶子不以杖即位。父不主庶子之喪。則孫以杖即位可也。父在。庶子為妻以杖。即位可也。 , `/ h ^0 l& Q 諸侯吊于異國之臣。則其君為主。 諸侯吊。必皮弁錫衰。所吊雖已葬。主人必免。主人未喪服。則君亦不錫衰。 0 E E1 u4 P3 x( f& \ 養有疾者不喪服。遂以主其喪。非養者入主人之喪。則不易己之喪服。養尊者必易服。養卑者否。 2 N' n; k7 Z& x/ z 妾無妾祖姑者。易牲而祔于女君可也。 2 T/ z5 I6 w7 P7 ?/ C* n 婦之喪。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祔則舅主之。 . ?/ t5 J( N2 e 士不攝大夫。士攝大夫。唯宗子。 主人未除喪。有兄弟自他國至。則主人不免而為主。 : ^5 N( D+ {7 y1 W u, i 陳器之道。多陳之而省納之可也。省陳之而盡納之可也。 奔兄弟之喪。先之墓而后之家。為位而哭。所知之喪。則哭于宮而后之墓。 父不為眾子次于外。 9 B& }' n) X9 C" f% T& T. C 與諸侯為兄弟者服斬。 : M6 F. C5 W8 l 下殤小功帶澡麻不絕。本詘而反以報之。 7 S# b1 i2 x. e6 ~7 a1 l 婦祔于祖姑。祖姑有三人。則祔于親者。 其妻。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為大夫。而祔于其妻。則不易牲。妻卒而后夫為大夫。而祔于其妻。則以大夫牲。 為父后者為出母無服。無服也者。喪者不祭故也。 婦人不為主而杖者姑在為夫杖母為長子削杖女子子在室。為父母。其主喪者不杖。則子一人杖。 緦小功。虞。卒哭。則免。既葬而不報虞。則雖主人皆冠。及虞則皆免。為兄弟既除喪已。及其葬也。反服其服。報虞卒哭則免。如不報虞則除之。遠葬者。比反哭者皆冠。及郊而后免反哭。君吊。雖不當免時也。主人必免。不散麻。雖異國之君免也。親者皆免。 除殤之喪者。其祭也必玄。 除成喪者。其祭也朝服縞冠。 奔父之喪。括發于堂上。袒。降踴。襲绖于東方。奔母之喪。不括發。袒于堂上。降踴。襲免于東方。绖即位成踴。出門。哭止。三日而五哭三袒。 9 Z3 A) ]( s+ x* w 適婦不為舅后者。則姑為之小功。 |
正文·大傳 9 |8 |) G" @- f7 ]0 Y9 L- q% p6 k' b 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設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諸侯。執豆籩。逡奔走。追王大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不以卑臨尊也。 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 . _6 s* f9 }- `# \- @" ] 圣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與焉。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五者一得于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者。五者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9 _! K* k6 z3 i 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其庶姓別于上。而戚單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 ' M. S, e7 J3 e2 L 從服有六。有屬從。有徒從。有從有服而無服。有從無服而有服。有從重而輕。有從輕而重。 + k6 {5 K! X- n6 r 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輕。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于禰。名曰重。一輕一重。其義然也。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為長子三年。不繼祖也。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 有小宗而無大宗者。有大宗而無小宗者。有無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 ( y: @, b/ b9 ^: W6 a& M 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適者。公子之宗道也。 ! a) S; l+ k8 d* _% ~) ~, G 絕族無移服。親者屬也。 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于禰。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后樂。詩云。不顯不承。無斁于人斯。此之謂也。 |
正文·少儀 聞始見君子者。辭曰。某固愿聞名于將命者。不得階主。適者曰。某固愿見。罕見曰聞名。亟見曰朝夕。瞽曰聞名。 5 |6 |3 U+ a+ b- L 適有喪者曰比。童子曰聽事。適公卿之喪。則曰聽役于司徒。 * L* e5 `; u. y& |+ e, u, ^ 君將適他。臣如致金玉貨貝于君。則曰致馬資于有司。敵者曰贈從者。 / y# b% B% y4 l. j& P 臣致襚于君。則曰致廢衣于賈人。敵者曰襚。 7 M' L! F# ^& t( E0 R 親者兄弟。不以襚進。 臣為君喪。納貨貝于君。則曰納甸于有司。 赗馬入廟門。賻馬。與其幣。大白兵車。不入廟門。 賻者既致命。坐委之。擯者舉之。主人無親受也。 受立授立。不坐。性之直者。則有之矣。 始入而辭。曰辭矣。即席。曰可矣。 ; p/ v- q% s4 f 排闔說屨于戶內者。一人而已矣。有尊長在則否。 0 x# R$ Q, c" z% E2 | 問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問道藝。曰。子習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6 ^: h1 V( Y B( l 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重器。 ) z9 H0 _, {6 f# j8 O 泛埽曰埽。埽席前曰拚。拚席不以鬣。執箕膺擖。 * R* X5 z2 t- h2 F% S# w' b 不貳問。問卜筮曰。義與志與。義則可問。志則否。 & X6 M9 X5 {4 z7 ? 尊長于已踰等。不敢問其年。燕見不將命。遇于道。見則面。不請所之。喪俟事。不犆吊。侍坐弗使。不執琴瑟。不畫地。手無容。不翣也。寢則坐而將命。侍射則約矢。侍投則擁矢。勝則洗而以請。客亦如之。不角。不擢馬。 ; g' `, ?0 R! d1 \ 執君之乘車則坐。仆者右帶劍。負良綏。申之面。扦諸幦。以散綏升。執轡然后步。 請見不請退。朝廷曰退。燕游曰歸。師役曰罷。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 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為人從事者亦然。然故上無怨。而下遠罪也。 # P+ ~# {! m1 _+ t# `1 ~: w6 E 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 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頌而無讇。諫而無驕。怠則張而相之。廢則埽而更之。謂之社稷之役。 毋拔來。毋報往。毋瀆神。毋循枉。毋測未至。士依于德。游于藝。工依于法。游于說。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質言語。 ; p+ G- ?1 s. B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 8 J3 b' M5 Y, Y; D( S( V 問國君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社稷之事矣。幼。則曰。能御。未能御。問大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樂人之事矣。幼。則曰。能正于樂人。未能正于樂人。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幼。則曰。能負薪。未能負薪。 執玉。執龜莢。不趨。堂上不趨。城上不趨。武車不式。介者不拜。 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為尸坐則不手拜。肅拜。為喪主。則不手拜。葛绖而麻帶。 取俎進俎。不坐。 6 L# @" N \; y) f# z+ P9 o7 b 執虛如執盈。入虛如有人。 $ @3 R: i" L" A. ]" N' k/ m 凡祭于室中。堂上無跣。燕則有之。 未嘗不食新。 + h1 a5 z# G/ }) i( I 仆于君子。君子升下則授綏。始乘則式君子下行。然后還立。 + v$ v5 f! l& {2 y/ n, W 乘貳車。則式。佐車則否。 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 m( a; y6 E+ {$ |, w2 E9 d1 R! M 有貳車者之乘馬。服車。不齒。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弗賈。 ' {! M/ K' A' _% e* |$ G 其以乘壺酒。束修。一犬。賜人。若獻人。則陳酒執修以將命。亦曰乘壺酒。束修。一犬。其以鼎肉。則執以將命。其禽加于一雙。則執一雙以將命。委其余。犬則執紲。守犬。田犬。則授擯者。既受。乃問犬名。牛則執纼。馬則執靮。皆右之。臣則左之。車則說綏。執以將命。甲若有以前之。則執以將命。無以前之。則袒櫜奉胄。器則執蓋。弓則以左手屈韣執拊。劍則啟櫝。蓋襲之。加夫襓與劍焉。笏。書。修。苞苴。弓。茵。席。枕。幾。颎。杖。琴。瑟。戈有刃者櫝。莢。鑰。其執之皆尚左手。刀卻刃授穎。削授拊。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則辟刃。 : J# {9 C; H: s9 T# ~7 B _1 ~1 @ S 乘兵車。出先刃。入后刃。軍尚左。卒尚右。 + {- B3 |" |+ z! t 賓客主恭。祭祀主敬。喪事主哀。會同主詡。 7 [2 w( g& g) s 軍旅思險。隱情以虞。 1 R5 I% `4 { x' T$ A' Y7 M/ d5 F 燕侍食于君子。則先飯而后已。毋放飯。毋流歠。小飯而亟之。數焦。毋為口容。客自徹。辭焉則止。 ' o$ A. Z. T: r: Y 客爵居左。其飲居右。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 0 @9 H6 R, Z1 _% j, b+ X6 o: K, | P 羞濡魚者進尾。冬右腴。夏右鰭。祭膴。 凡齊。執之以右。居之以左。 ( y) D c: k) g% w6 N+ l0 [3 x4 k 贊幣自左。詔辭自右。 酌尸之仆。如君之仆。其在車。則左執轡。右受爵。祭左右軌范。乃飲。 凡羞有俎者。則于俎內祭。 君子不食圂腴。 7 D. W3 {( {" k( g1 l+ Y' m 小子走而不趨。舉爵則坐祭立飲。 % M# W+ q1 T1 U& S' g 凡洗必盥。 9 s, Y, e' O; _; p 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6 B+ Q9 A( e5 O8 \/ i* [2 n' F3 c 凡羞有湆者。不以齊。 為君子擇蔥薤。則絕其本末。 羞首者。進喙祭耳。 尊者。以酌者之左為上尊。尊壺者面其鼻。 飲酒者。禨者。醮者。有折俎不坐。未步爵。不嘗羞。 ; `2 M9 M$ X% r) f: T8 q" J 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麋鹿為菹。野豕為軒。皆聶而不切。麇為辟雞。兔為宛脾。皆聶而切之。切蔥若薤實之。醯以柔之。 $ y' }' h) f4 X, u% S) p 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亦如之。尸則坐。 $ I0 D" M+ Y' L! L! V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為罔。 + J% e6 s% I2 ?' `$ j0 E7 u# X 其未有燭。而后至者。則以在者告。道瞽亦然。 凡飲酒。為獻主者。執燭抱燋。客作而辭。然后以授人。執燭不讓。不辭不歌。 2 E% W c! Q! p& F 洗。盥。執食飲者。勿氣。有問焉。則辟咡而對。 2 K# e4 D+ C; _0 i+ I' B 為人祭曰致福。為己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練曰告。 凡膳告于君子。主人展之。以授使者于阼階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其禮。大牢。則以牛左肩。臂臑。折九個。少牢。則以羊左肩七個。犆豕。則以豕左肩五個。 ; w/ s$ [8 H ^" { 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君子不履絲屨。馬不常秣。 |
正文·學記 1 O6 }3 h1 q; ~. f& G# N: Q $ g+ D+ C" C$ T% b$ n+ X0 D" _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 Z0 W$ M$ A# M5 M1 r8 l3 U! C7 G: u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 I2 p( c/ p. l) c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9 u6 D' W2 `) R- L& f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a" c9 m' _& V9 z' [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 s! o6 _: p: M! y, \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 O; X9 Y0 `; i1 d5 c6 m: H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 z/ j; A. }; W3 c3 F 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 G- O! [8 d7 I L0 P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 L) L, x3 U0 [# M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荅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 F) ?. ?% V4 P, a3 Z) X& O- _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 z- V! d s* \* r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
正文·樂記- @5 X" J) H5 F* g' g" `' s 5 T2 Y% X7 D" s& J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焦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怙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征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愛以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5 U0 M3 e2 \$ u' p+ K6 O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并。名與功偕。 ' l, E+ y7 c$ |! F* G- i( S4 { 故鐘鼓管磬。羽鑰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圣者。述作之謂也。 : i, j$ m4 p- C) r. P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于天地。然后能興禮樂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于聲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頌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圣人曰禮樂云。 6 D T$ Y3 P- w# [8 T( n2 r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 # @' S& n/ X n5 [% @ 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熟。然后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 + p; e6 `+ \. Z* A6 ~' i; T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生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是故志微。瞧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 J2 x2 ?1 Z" R/ A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于中。而發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后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觀其深矣。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奸。狹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后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大小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9 u5 Y, k4 K0 K+ o- {. J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 Y. s/ ^% ~ H$ w* z% M8 X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0 M4 F& p& d) n+ c7 O1 C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 . [8 X& C5 F" {; Q/ R 樂其象。然后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 \# |) d f1 @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緣者。天子之寶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后莫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后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 ]# @( C5 n) [4 W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于是語。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獶。●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后圣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云。誘民孔易。此之謂也。然后圣人作為鼗。鼓。椌。楬。塤。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n3 Q. |3 O4 U7 y. l; r) u 賓牟賈侍坐于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其眾也。詠嘆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武坐致右憲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摠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后諸侯知所以臣。耕借。然后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摠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 j! y5 O8 S T0 J9 V# F& x2 o! g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故德輝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于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 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B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商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問樂。 |
正文·雜記 ) {' t- j' W+ z9 \. c 諸侯行而死于館。則其復如于其國。如于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其輤有裧。緇布裳帷。素錦以為屋而行。至于廟門。不毀墻遂入。適所殯。唯輤為說。于廟門外。 大夫士死于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如于館死。則其復如于家。大夫以布為輤而行。至于家而說輤。載以輲車。入自門。至于阼階下而說車。舉自阼階。升適所殯。士輤。葦席以為屋。蒲席以為裳帷。 凡訃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長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訃于他國之君。曰。寡君不祿。敢告于執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祿。大子之喪。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大夫訃于同國。適者曰。某不祿。訃于士。亦曰。某不祿。訃于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訃于適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訃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士訃于同國大夫。曰。某死。訃于士。亦曰。某死。訃于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訃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訃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大夫次于公館以終喪。士練而歸。士次于公館。大夫居廬。士居堊室。 , n, P2 t K3 A/ { 大夫為其父母兄弟之未為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士為其父母兄弟之為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 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 大夫之庶子為大夫。則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與未為大夫者齒。 : @8 F1 W Q+ ^9 K 士之子為大夫。則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無子則為之置后。 大夫卜宅與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帶。因喪屨。緇布冠不蕤。占者皮弁。如筮。則史練冠長衣以筮。占者朝服。 大夫之喪。既薦馬。薦馬者哭踴。出乃包奠。而讀書。 大夫之喪。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龜。卜人作龜。 $ j7 W# J9 S" X+ b i 內子以鞠衣。褒衣。素沙。下大夫以襢衣。其余如士。復。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夫人稅衣揄狄。狄稅素沙。復西上。 大夫不揄絞。屬于池下。 大夫附于士。士不附于大夫。附于大夫之昆弟。無昆弟則從其昭穆雖王父母在亦然。婦附于其夫之所附之妃。無妃則亦從其昭穆之妃。妾附于妾祖姑。無妾祖姑。則亦從其昭穆之妾。男子附于王父則配。女子附于王母則不配。公子附于公子。 君薨。大子號稱子。待猶君也。 4 X' G' p- c; V 有三年之練冠。則以大功之麻易之。唯杖屨不易。 : Q, n0 G5 ~. E 有父母之喪。尚功衰。而附兄弟之殤。則練冠附于殤。稱陽童某甫。不名神也。 凡異居。始聞兄弟之喪。唯以哭對可也。其始麻。散帶绖。未服麻而奔喪。及主人之未成绖也。疏者與主人皆成之。親者終其麻帶绖之日數。 ) q9 b9 `6 n' J2 a9 L 主妾之喪。則自祔。至于練祥。皆使其子主之。其殯。祭。不于正室。 [4 {! J- ?& k8 J, ?) T- } 君不撫仆妾。 女君死。則妾為女君之黨服。攝女君。則不為先女君之黨服。 聞兄弟之喪。大功以上。見喪者之鄉而哭。 適兄弟之送喪者弗及。遇主人于道。則遂之于墓。 凡主兄弟之喪。雖疏亦虞之。 / T% [0 v+ @" ~# ]7 p0 l$ [. k8 ? 凡哭服未畢。有吊者則為位而哭。拜。踴。 + o( {/ I" p* ~: ?& R( Q 大夫之哭大夫弁绖。大夫與殯亦弁绖。 " |% i+ u. r' G1 _! O& n 大夫有私喪之葛。則于其兄弟之輕喪則弁绖。 為長子杖。則其子不以杖即位。 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顙。母在。不稽顙。稽顙者。其贈也拜。 / V' k5 ?/ S$ o 違諸侯。之大夫。不反服。違大夫。之諸侯。不反服。 喪冠條屬。以別吉兇。三年之練冠。亦條屬右縫。小功以下。左。緦冠繰纓。 大功以上散帶。 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緦。加灰錫也。 # T& E' D6 `6 ~. x3 h' [: V% l 諸侯相襚。以后路與冕服。先路與褒衣不以襚。 ) a; J. {! Q5 Q 遣車視牢具。疏布輤。四面有章。置于四隅。 ; ?' m! S9 H# E* ^4 C4 u 載粻。有子曰。非禮也。喪奠。脯醢而已。 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 . G) p( w8 @8 y8 N: R+ N 端衰。喪車。皆無等。 ; |3 u- J! {0 G; ^ 大白冠。緇布之冠。皆不蕤。委武玄縞而后蕤。 . M+ d0 n6 y" H# u 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已。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已。士弁而親迎。然則士弁而祭于已可也。 7 a9 J( p% w- P9 @1 V2 c U! a$ r 暢。臼以椈。杵以梧。枇以桑。長三尺。或曰五尺。畢用桑。長三尺。刊其柄與末。 ; t( n1 X( ~7 Q3 m 率帶。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 醴者稻醴也。甕。甒。筲。衡。實見間。而后折入。 重既虞而埋之。 , {, J) j% \* j5 p9 Y: T6 [ 凡婦人。從其夫之爵位。 小斂。大斂。啟。皆辯拜。 朝夕哭不帷。無柩者不帷。 君若載而后吊之。則主人東面而拜。門右北面而踴。出待。反而后奠。 1 F! Q' t$ |( H, | G- f) s- o" V* u8 h 子羔之襲也。繭衣裳。與稅衣。纁袡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曾子曰。不襲婦服。 為君使而死。公館復。私館不復。公館者。公宮與公所為也。私館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 公七踴。大夫五踴。婦人居間。士三踴。婦人皆居間。 / S! d% e& G( p+ R! O 公襲卷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積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朱綠帶。申加大帶于上。 小斂。環绖。公大夫士一也。 公視大斂。公升商祝鋪席乃斂。 魯人之贈也。三玄二纁。廣尺。長終幅。 吊者即位于門西。東面。其介在其東南。北面西上。西于門。主孤西面。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請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階。東面致命曰。寡君聞君之喪。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顙。吊者降反位。 含者執璧。將命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含者入。升堂致命。再拜稽顙。含者坐委于殯東南。有葦席。既葬。蒲席。降出反位。宰夫朝服即喪屨。升自西階。西面坐取璧。降自西階以東。襚者曰寡君使某襚。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襚者執冕服。左執領。右執要。入。升堂致命曰。寡君使某襚。子拜稽顙。委衣于殯東。襚者降。受爵弁服于門內溜。將命。子拜稽顙如初。受皮弁服于中庭。自西階受朝服。自堂受玄端。將命。子拜稽顙皆如初。襚者降出反位。宰夫五人。舉以東。降自西階。其舉亦西面。上介赗。執圭將命曰。寡君使某赗。相者入告。反命曰。孤某須矣。陳乘黃大路于中庭。北辀。執圭將命。客使自下由路西。子拜稽顙。坐委于殯東南隅。宰舉以東。凡將命。鄉殯將命。子拜稽顙。西面而坐委之。宰舉璧與圭。宰夫舉襚。升自西階。西面坐取之。降自西階。赗者出。反位于門外。 3 a4 d4 R' L" U+ L, ], i 上客臨曰。寡君有宗廟之事。不得承事。使一介老某相執綍。相者反命曰。孤某須矣。臨者入門右。介者皆從之。立于其左。東上。宗人納賓。升。受命于君。降曰。孤敢辭吾子之辱。請吾子之復位。客對曰。寡君命某。毋敢視賓客。敢辭。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辭。吾子之辱。請吾子之復位。客對曰。寡君命某。毋敢視賓客。敢固辭。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辭。吾子之辱。請吾子之復位。客對曰。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視賓客。是以敢固辭。固辭不獲命。敢不敬從。客立于門西。介立于其左。東上。孤降自阼階拜之。升哭。與客拾踴三。客出。送于門外。拜稽顙。 1 n T3 L4 d- p! h% P6 G& a 其國有君喪。不敢受吊。 / u7 S7 J; O1 S 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鋪席。商祝鋪絞紟衾。士盥于盤北。舉遷尸于斂上。卒斂。宰告。子馮之踴。夫人東面坐馮之。興踴。 士喪有與天子同者三。其終夜燎。及乘人。專道而行。 - q! v: [* u( ?8 o 有父之喪。如未沒喪而母死。其除父之喪也。服其除服。卒事。反喪服。 雖諸父昆弟之喪。如當父母之喪。其除諸父昆弟之喪也。皆服其除服之服。卒事。反喪服。如三年之喪。則既顈其練祥皆行。王父死。未練祥而孫又死。猶是附于王父也。 有殯。聞外喪。哭之他室。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禮。 大夫士將與祭于公。既視濯而父母死。則猶是與祭也。次于異宮。既祭。釋服出公門外。哭而歸其它如奔喪之禮。如未視濯。則使人告。告者反而后哭。如諸父昆弟姑姊妹之喪。則既宿則與祭。卒事。出公門。釋服而后歸。其它如奔喪之禮。如同宮。則次于異宮。 曾子問曰。卿大夫將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齊衰內喪。則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乎公宮以待事。禮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驅。 5 c8 e6 e% [- I1 M0 e& M/ Y 父母之喪。將祭。而昆弟死。既殯而祭。如同宮。則雖臣妾。葬而后祭。祭主人之升降散等。執事者亦散等。雖虞附亦然。 自諸侯達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嚌之。眾賓兄弟。則皆啐之。大祥。主人啐之。眾賓兄弟。皆飲之可也。 凡侍祭喪者。告賓祭薦而不食。 子貢問喪。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為下。顏色稱其情。戚容稱其服。請問兄弟之喪。子曰。兄弟之喪。則存乎書策矣。 君子不奪人之喪。亦不可奪喪也。 4 Q. P# l8 `. \' U5 i 孔子曰。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 2 i4 `: D! v% { 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問。廬堊室之中。不與人坐焉。在堊室之中非時見乎母也。不入門。疏衰皆居堊室。不廬。廬嚴者也。 9 f% c5 X+ z5 _ 妻視叔父母。姑姊妹視兄弟。長中下殤視成*人。 親喪外除。兄弟之喪內除。 S& C! |- Y, t+ [ 視君之母與妻。比之兄弟。發諸顏色者。亦不飲食也。 ' R E4 S2 k4 {) [( Y 免喪之外。行于道路。見似目瞿。聞名心瞿。吊死而問疾。顏色戚容。必有以異于人也。如此而后可以服三年之喪。其余則直道而行之是也。 - Y; e0 s/ ^( P& ~7 F, n 祥主人之除也。于夕為期。朝服。祥因其故服。 子游曰。既祥。雖不當縞者必縞。然后反服。 2 G6 w: q, k) h) b# h9 g* ? 當袒。大夫至。雖當踴。絕踴而拜之。反改成踴。乃襲。于士。既事成踴。襲而后拜之。不改成踴。 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成事。附。皆大牢下大夫之虞也。犆牲。卒哭成事。附。皆少牢。 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古者貴賤皆杖。叔孫武叔朝。見輪人以其杖關轂而輠輪者。于是有爵而后杖也。 5 Q4 [+ N6 u, C" Q8 h/ c 鑿巾以飯。公羊賈為之也。 5 o6 ]" ^9 M/ J$ c% w& [1 I 冒者何也。所以揜形也。自襲以至小斂。不設冒則形。是以襲而后設冒也。 或問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猶既食而裹其余與。君子既食則裹其余乎。曾子曰。吾子不見大饗乎。夫大饗既饗。卷三牲之俎。歸于賓館。父母而賓客之。所以為哀也。子不見大饗乎。 1 ?; |( A: ^* D" V; M1 O 非為人喪。問與。賜與。 三年之喪。以其喪拜。非三年之喪。以吉拜。三年之喪。如或遺之酒肉。則受之。必三辭。主人衰绖而受之。如君命。則不敢辭。受而薦之。喪者不遺人。人遺之。雖酒肉受也。從父昆弟以下。既卒哭。遺人可也。 縣子曰。三年之喪如斬。期之喪如剡。 , c) ~" y! Y& S+ L% h* @2 U 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 三年之喪。雖功衰不吊。自諸侯達諸士。如有服而將往哭之。則服其服而往。練則吊。既葬。大功吊。哭而退。不聽事焉。期之喪未葬。吊于鄉人。哭而退。不聽事焉。功衰吊。待事不執事。小功緦執事不與于禮。 + j7 R" a) x; t0 ?3 t# U! s7 y 相趨也。出宮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問也。既封而退。相見也。反哭而退。朋友。虞附而退。 吊非從主人也。四十者執綍。鄉人。五十者從反哭。四十者待盈坎。 6 b% P y; H9 E6 }3 i$ K 喪食雖惡。必充饑。饑而廢事。非禮也。飽而忘哀。亦非禮也。視不明。聽不聰。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故有疾飲酒食肉。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飲酒食肉。皆為疑死。 有服。人召之食。不往。大功以下。既葬適人。人食之。其黨也食之。非其黨弗食也。功衰食菜果。飲水漿。無鹽酪。不能食食。鹽酪可也。孔子曰。身有瘍則浴。首有創則沐。病則飲酒食肉。毀瘠為病。君子弗為也。毀而死。君子謂之無子。 非從柩與反哭。無免于堩。 凡喪。小功以上。非虞附練祥。無沐浴。 : ]: G/ Y" F5 o: e 疏衰之喪。既葬。人請見之則見。不請見人。小功請見人可也。大功不以執摯。唯父母之喪。不辟涕泣而見人。 三年之喪。祥而從政。期之喪。卒哭而從政。九月之喪。既葬而從政。小功緦之喪。既殯而從政。 6 C, {, I+ ?, c- _9 ~ 曾申問于曾子曰。哭父母有常聲乎。曰。中路嬰兒失其母焉。何常聲之有。 卒哭而諱。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與父同諱。母之諱。宮中諱。妻之諱。不舉諸其側。與從祖昆弟同名則諱。 # ]$ W) A: z4 _5 o# T1 U5 } 以喪冠者。雖三年之喪可也。既冠于次。入哭踴三者三。乃出。 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所以嫁子。可以取婦。已雖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殤之小。功則不可。 / G! R1 T' k; B, Z5 c( x 凡弁绖。其衰侈袂。 父有服。宮中子不與于樂。母有服。聲聞焉不舉樂。妻有服。不舉樂于其側。大功將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絕樂。 + M) i, g/ M- T4 q2 z' |/ v' v 姑姊妹。其夫死。而夫黨無兄弟。使夫之族人主喪。妻之黨。雖親弗主。夫若無族矣。則前后家。東西家。無有。則里尹主之。或曰。主之而附于夫之黨。 麻者不紳。執玉不麻。麻不加于采。 . `9 i+ o- b1 }* D 國禁哭則止。朝夕之奠即位。自因也。 0 P9 g8 {, {" N7 }+ }/ G! ]9 R7 ^ 童子哭不偯。不踴。不杖。不菲不廬。 1 ^- z% J- n; L7 S- x 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踴不絕地。姑姊妹之大功。踴絕于地。如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 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世柳死。其徒由右相。由右相。世柳之徒為之也。 4 J! @& }( O# J7 A/ B; U, x# P. L 天子飯九貝。諸侯七。大夫五。士三。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士三虞。大夫五。諸侯七。 諸侯使人吊。其次含襚赗臨。皆同日而畢事者也。其次如此也。 5 ^8 o+ W- ^8 K2 b7 [7 U: j 卿大夫疾。君問之無筭。士壹問之。君于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舉樂。為士比殯不舉樂。 升正柩諸侯執綍五百人。四綍。皆銜枚。司馬執鐸。左八人。右八人。匠人執羽葆御柩。大夫之喪。其升正柩也。執引者三百人。執鐸者左右各四人。御柩以茅。 孔子曰。管仲鏤簋而朱纮。旅樹而反坫。山節而藻梲。賢大夫也。而難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賢大夫也。而難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偪下。 " W/ A" a; A! s/ y6 o9 M5 }6 D7 _* G 婦人非三年之喪。不踰封而吊。如三年之喪。則君夫人歸。夫人。其歸也。以諸侯之吊禮。其待之也。若待諸侯然。夫人至。入自闈門。升自側階。君在阼。其它如奔喪禮然。 ; c! @! w# N0 e! _ 嫂不撫叔。叔不撫嫂。 ( m3 i2 u& o8 d' g9 M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 孔子曰。兇年則乘駑馬。祀以下牲。 6 n* o Y9 m" A0 e' x/ j 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 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 q$ F! r. T: Q 孟獻之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獻子為之也。 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魯昭公始也。 外宗為君夫人。猶內宗也。 % `0 Z1 i3 L7 R4 d: ~ 廄焚。孔子拜鄉人。為火來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 孔子曰。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曰。其所與游辟也。可人也。管仲死。桓公使為之服。官于大夫者之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爾也 5 L, X. i O, V 過而舉君之諱則起。與君之諱同則稱字。 內亂不與焉。外患弗辟也。 贊大行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 哀公問子羔曰。子之食奚當。對曰。文公之下執事也。 成廟則釁之。其禮。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純衣。雍人拭羊。宗人視之。宰夫北面于碑南。東上。雍人舉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羊血流于前。乃降。門。夾室皆用雞。先門而后夾室。其衈皆于屋下。割雞。門。當門。夾室。中室。有司皆鄉室而立。門。則有司當門北面。既事。宗人告事畢。乃皆退。反命于君曰。釁某廟事畢。反命于寢。君南鄉于門內。朝服。既反命。乃退。路寢成。則考之而不釁。釁屋者。交神明之道也。凡宗廟之器。其名者。成則釁之以豭豚。 " X7 Z* W) ~# q: O* j# t6 o1 n 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國。以夫人之禮行。至以夫人入。使者將命曰。寡君不敏。不能從而事社稷宗廟。使使臣某敢告于執事。主人對曰。寡君固前辭不教矣。寡君敢不敬須以俟命。有司官陳器皿。主人有司亦官受之。妻出。夫使人致之曰。某不敏。不能從而共粢盛。使某也敢告于侍者。主人對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誅。敢不敬須以俟命。使者退。主人拜送之。如舅在則稱舅。舅沒則稱兄。無兄則稱夫。主人之辭曰。某之子不肖。如姑姊妹亦皆稱之。 " H0 ~0 b& K. R1 u 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吾祭。作而辭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飧。作而辭曰。疏食也不敢以傷吾子。 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 : T7 Z7 [' U8 T0 R 婦見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于堂下。西面北上。是見已。見諸父。各就其寢。 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禮之。婦人執其禮。燕則鬈首。 縪長三尺。下廣二尺。上廣一尺。會去上五寸。紕以爵韋六寸。不至下五寸。純以素。紃以五采。 |
正文·喪大記 % r7 E) C. @' t+ `! b- L 9 S! A6 N! W' | d: l 疾病。外內皆埽。 $ o4 b. i5 `7 R 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寢東首于北牖下。廢床。徹褻衣。加新衣。體一人。男女改服。屬纊以俟絕氣。男子不死于婦人之手。婦人不死于男子之手。 君夫人卒于路寢。大夫世婦卒于滴寢。內子未命。則死于下室。遷尸于寢。士之妻皆死于寢。 復有林麓則虞人設階。無林麓則狄人設階。 . q* j3 t" ^0 p$ @1 F 小臣復。復者朝服。君以卷。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赪。世婦以襢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稅衣。皆升自東榮。中屋履危。北面三號。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榮。其為賓。則公館復。私館不復。其在野。則升其乘車之左轂而復。復衣不以衣尸。不以斂。婦人復。不以袡。凡復。男子稱名。婦人稱字。唯哭先復。復而后行死事。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婦人哭踴。既正尸。子坐于東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東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內命婦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婦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 大夫之喪。主人坐于東方。主婦坐于西方。其有命夫命婦則坐。無則皆立。士之喪。主人父兄子姓。皆坐于東方。主婦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凡哭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而哭。 7 g2 i6 ], `- Y* K( ?% b9 Y0 @ 君子喪未小斂。為寄公國賓出。大夫之喪未小斂。為君命出。士之喪。于大夫。不當斂則出。 凡主人之出也。徒跣。扱衽。拊心。降自西階。君拜寄公國賓于位。大夫于君命。迎于寢門外。使者升堂致命。主人拜于下。士于大夫親吊。則與之哭。不逆于門外。 夫人為寄公夫人出。命婦為夫人之命出。士妻不當斂。則為命婦出。 小斂。主人即位于戶內。主婦東面。乃斂。卒斂。主人馮之踴。主婦亦如之。主人袒。說髦。括發以麻。婦人髽。帶麻于房中。 % M. Y/ ^8 |" Q5 y" S 徹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 : o. z1 E$ T ^& U' ~; f7 m 君拜寄公國賓。大夫士拜卿大夫于位。于士旁三拜。大夫亦拜寄公夫人于堂上。大夫內子士妻。特拜命婦。泛拜眾賓于堂上。主人即位。襲帶绖踴。母之喪。即位而免。乃奠。吊者襲裘。加武。帶绖。與主人拾踴。 3 W) V, M* \* [. w: x% R6 i 君喪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壺。雍人出鼎。司馬縣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縣壺。士代哭。不以官。君堂上二燭。下二燭。大夫堂上一燭。下二燭。士堂上一燭。下一燭。 賓出徹帷。 哭尸于堂上。主人在東方。由外來者在西方。諸婦南鄉。 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寢門見人不哭。其無女主。則男主拜女賓于寢門內。其無男主。則女主拜男賓于阼階下。子幼。則以衰抱之。人為之拜。為后者不在。則有爵者辭。無爵者人為之拜。在竟內則俟之。在竟外則殯葬可也。喪有無后。無無主。 君之喪。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殯。授大夫世婦杖。子大夫。寢門之外杖。寢門之內輯之。夫人世婦。在其次則杖。即位則使人執之。子有王命則去杖。國君之命則輯杖。聽卜有事于尸則去杖。大夫于君所則輯杖。于大夫所則杖。 $ {$ u7 Z5 F- Z( u L 大夫之喪。三日之朝。既殯。主人主婦室老皆杖。大夫有君命則去杖。大夫之命則輯杖。內子為夫人之命去杖。為世婦之命授人杖。 & x& i4 n3 T' F 士之喪。二日而殯。三日之朝。主人杖。婦人皆杖。于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于大夫世婦之命。如大夫。子皆杖。不以即位。大夫士哭殯則杖。哭柩則輯杖。棄杖者。斷而棄之于隱者。 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士并瓦盤。無冰。設床襢笫。有枕。含一床。襲一床。遷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始死。遷尸于床。幠用斂衾。去死衣。小臣楔齒用角柶。綴足用燕幾。君大夫士一也。 * s8 Y4 c" T' |) q4 f 管人汲。不說繘。屈之。盡階不升堂。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御者二人浴。浴水用盆。沃水用枓。浴用絺巾。挋用浴衣。如它日。小臣爪足。浴余水床于坎。其母之喪。則內御者抗衾而浴。 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沐于堂上。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甸人為垼于西墻下。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徹廟之西北厞。薪用爨之。管人授御者沐。乃沐。沐用瓦盤。挋用巾。如它日。小臣爪手翦須。濡濯棄于坎。 : @8 p- N3 m- f( _ 君之喪。子。大夫。公子。眾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食粥。納財。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無筭士。疏食水飲。食之無筭。夫人。世婦。諸妻。皆疏食水飲。食之無筭。 大夫之喪。主人。室老。子姓。皆食粥。眾士疏食水飲。妻妾疏食水飲。士亦如之。 + |* W% J$ b! ] 既葬。主人疏食水飲。不食菜果。婦人亦如之。君大夫士一也。練而食菜果。祥而食肉。 食粥于盛不盥。食于篹者盥。食菜以醯醬。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飲酒者。先飲醴酒。 期之喪。三不食食。疏食水飲。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飲酒。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父在。為母。為妻。九月之喪。食飲猶期之喪也。食肉飲酒。不與人樂之。 五月三月之喪。壹不食。再不食。可也。比葬。食肉飲酒。不與人樂之。叔母。世母故主。宗子食肉飲酒。不能食粥。羹之以菜可也。有疾。食肉飲酒可也。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麻在身。 既葬。若君食之。則食之。大夫父之友食之。則食之矣。不辟粱肉。若有酒醴則辭。 & P! Q8 G2 x* i8 @; V9 I 小斂于戶內。大斂于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葦席。 小斂布絞。縮者一。橫者三。君錦衾。大夫縞衾。士緇衾皆一。衣十有九稱。君陳衣于序東。大夫士陳衣于房中。皆西領北上。絞紟不在列。 |
正文·喪服大記% V! K% f' c9 K; r& E 4 d; g6 A% M8 b7 H* r 大斂布絞。縮者三。橫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君陳衣于庭。百稱。北領西上。大夫陳衣于序東。五十稱。西領南上。士陳衣于序東。三十稱。西領南上。絞紟如朝服。絞一幅為三。不辟紟五幅。無紞。 8 w2 E& J* Z; C. v" F) D. [ 小斂之衣。祭服不倒。君無襚。大夫士畢主人之祭服。親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陳。小斂。君大夫士皆用復衣復衾。大斂。君大夫士祭服無筭。君褶衣褶衾。大夫士猶小斂也。 袍必有表。不禪。衣必有裳。謂之一稱。 ' j, }/ p5 A9 f. U O/ J: W 凡陳衣者實之篋。取衣者亦以篋。升降者自西階。凡陳衣不詘。非列采不入。絺绤纻不入。 凡斂者袒。遷尸者襲。君之喪。大胥是斂。眾胥佐之。大夫之喪。大胥侍之。眾胥是斂。士之喪。胥為侍。士是斂。 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5 Z! ~8 _! Z1 ] 斂者既斂必哭。士與其執事則斂。斂焉則為之壹不食。凡斂者六人。 君錦冒黼殺。綴旁七。大夫玄冒黼殺。綴旁五。士緇冒赪殺。綴旁三。凡冒。質長與手齊。殺三尺。自小斂以往用夷衾。夷衾質殺之。裁猶冒也。 君將大斂。子弁绖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東上。父兄堂下北面。夫人命婦尸西東面。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鋪席。商祝鋪絞紟衾衣。士盥于盤上。士舉遷尸于斂上。卒斂。宰告。子馮之踴。夫人東面亦如之。 大夫之喪。將大斂。既鋪絞紟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于門外。君釋菜。祝先入升堂。君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東上。主人房外南面。主婦尸西東面。遷尸卒斂。宰告。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撫之。主人拜稽顙。君降。升主人馮之。命主婦馮之。 + s' T. [- u) x4 M7 U# n9 S9 h 士之喪。將大斂。君不在。其余禮猶大夫也。 4 Z4 t+ F/ P1 M" i5 G2 }" \ 鋪絞紟踴。鋪衾踴。鋪衣踴。遷尸踴。斂衣踴。斂衾踴。斂絞紟踴。 . W$ g, I& N* a) k 君撫大夫。撫內命婦。大夫撫室老。撫侄娣。君大夫馮父母妻長子。不馮庶子。士馮父母妻長子庶子。庶子有子。則父母不馮其尸。凡馮尸者。父母先。妻子后。君于臣撫之。父母于子執之。子于父母馮之。婦于舅姑奉之。舅姑于婦撫之。妻于夫拘之。夫于妻于昆弟執之。馮尸不當君所。凡馮尸。興必踴。 7 w! d3 m( C) ~4 D8 u 父母之喪。居倚廬。不涂。寢苫枕。由。非喪事不言。君為廬宮之。大夫士襢之。 既葬。柱楣涂廬。不于顯者。君大夫士皆宮之。 凡非適子者。自未葬。以于隱者為廬。 % y! ^& u7 i; K4 h0 b5 Y7 @$ L! l 既葬。與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國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 9 }. X( F. F2 H$ j+ b 君既葬。王政入于國。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公政入于家。既卒哭。弁绖帶。金革之事無辟也。 既練。居堊室。不與人居。君謀國政。大大士謀家事。既祥。黝堊。祥而外無哭者。禫而內無哭者。樂作矣故也。 禫而從御。吉祭而復寢。期。居廬。終喪不御于內者。父在。為母為妻齊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于內。婦人不居廬。不寢苫。喪父母。既練而歸。期九月者。既葬而歸。 0 y/ s; C. _; P' d; E. M 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 大夫士。父母之喪。既練而歸。朔月忌日。則歸哭于宗室。諸父兄弟之喪。既卒哭而歸。 8 r2 t0 H5 \. d 父不次于子。兄不次于弟。 - P3 {# M4 J# Q: J6 E2 Y: A5 N& X/ h! P 君于大夫世婦。大斂焉。為之賜。則小斂焉。 于外命婦既加蓋而君至。于士。既殯而往。為之賜。大斂焉。夫人于世婦。大斂焉。為之賜。小斂焉。于諸妻。為之賜。大斂焉。于大夫外命婦。既殯而往。大夫士既殯。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禮。俟于門外。見馬首。先入門右。巫止于門外。祝代之先。君釋菜于門內。祝先升自阼階。負墉南面。君即位于阼。小臣二人執戈立于前。二人立于后。擯者進。主人拜稽顙。君稱言。視祝而踴。主人踴。 大夫則奠可也。士則出俟于門外。命之反奠。乃反奠。卒奠。主人先俟于門外。君退。主人送于門外。拜稽顙。君于大夫疾。三問之。在殯。三往焉。士疾。壹問之。在殯。壹往焉。 君吊則復殯服。 夫人吊于大夫士。主人出迎于門外。見馬首。先入門右。夫人入升堂即位。主婦降自西階。拜稽顙于下。夫人視世子而踴。奠如君至之禮。夫人退。主婦送于門內。拜稽顙。主人送于大門之外。不拜。 大夫君。不迎于門外。入即位于堂下。主人北面。眾主人南面。婦人即位于房中。若有君命。命夫命婦之命。四鄰賓客。其君后主人而拜。 9 l& \. o' q8 |: {' e6 m 君吊。見尸柩而后踴。 1 F |1 O o6 r 大夫士。若君不戒而往。不具殷奠。君退必奠。 君大棺八寸。屬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屬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屬四寸。士棺六寸。 君里棺用朱綠。用雜金鐕。大夫里棺用玄綠。用牛骨鐕。士不綠。 8 q, J; o) x( A 君蓋用漆。三衽三束。大夫蓋用漆。二衽二束。士蓋不用漆。二衽二束。 君大夫●爪。實于綠中。士埋之。 君殯用輴。攢至于上。畢涂屋。大夫殯以幬。攢置于西序。涂不暨于棺。士殯見衽。涂上帷之。 熬君四種八筐。大夫三種六筐。士二種四筐。加魚臘焉。 ' k6 z% _2 d% ?( [8 G 飾棺。君龍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黼三列。素錦褚。加偽荒。纁紐六。齊。五采。五貝。黼翣二。黻翣二。畫翣二。皆戴圭。魚躍拂池。君纁戴六。纁披六。大夫畫帷。二池。不振容。畫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錦褚。纁紐二。玄紐二。齊。三采。三貝。黻翣二。畫翣二。皆戴綏。魚躍拂池。大夫戴。前纁后玄。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一池。揄絞。纁紐二。緇紐二。齊。三采。一貝。畫翣二。皆戴綏。士戴。前纁后緇。二披用纁。 7 u' p" ^9 v0 n4 K3 T) a 君葬用輴。四綍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御棺用茅。士葬用國車。二綍無碑。比出宮。御棺用功布。 4 ^5 }, {8 C* f, C% U2 h3 D3 e& w: R 凡封。用綍去碑負引。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君命毋嘩。以鼓封。大夫命毋哭。士哭者相止也。 7 j1 z3 {7 Y% n8 ^7 x 君松槨。大夫柏槨。士雜木槨。 0 X1 {2 a2 U! _+ ^ 棺槨之間。君容柷。大夫容壺。士容甒。 君里槨虞筐。大夫不里槨。士不虞筐。 |
正文·祭法3 S) }3 {" m. L) m 7 z7 c9 ^% J3 H* N# m) Z2 s 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 d6 ]! b& ]* b3 J( T) r) x, V9 ? 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瘞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犢。 5 P" v5 o: `# M0 \) A1 H5 g 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變也。 : G$ J3 |* ~: Q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去祖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為鬼。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為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王下祭殤五。適子。適孫。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而野死。鯀鄣鴻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
正文·祭義; p/ J- i9 v0 P- V# V$ M 5 F1 @6 y+ I J" D9 h; y8 t2 D( v, |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 Q2 {* l; f6 S+ ^. |& y6 T 致齊于內。散齊于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 3 t( R* f& q6 |; x; W Y c, t% `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 l5 f% ]( X1 n' c5 U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9 f* p) \4 e9 p) S! l; J 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 唯圣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饗者鄉也。鄉之然后能饗焉。是故孝子臨尸而不怍。君牽牲。夫人奠盎。君獻尸。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 + A1 H; x# g6 Z: B: g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文王之詩也。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9 M( b/ V: c6 O 仲尼嘗。奉薦而進。其親也愨。其行也趨趨以數。已祭。子贛問曰。子之言祭。濟濟漆漆然。今子之祭。無濟濟漆漆。何也。子曰。濟濟者。容也。遠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容以遠。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濟濟漆漆之有乎。反饋樂成。薦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君子致其濟濟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孝子將祭。慮事不可以不豫。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虛中以治之。 宮室既修。墻屋既設。百物既備。夫婦齊戒。沐浴盛服。奉承而進之。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將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與。薦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奉承而進之。 ! Z( \* C0 S1 ~ 于是諭其志意。以其慌惚以與神明交。庶或饗之。庶或饗之。孝子之志也。 % M6 b4 }' w( p+ O9 O 孝子之祭也。盡其愨而愨焉。盡其信而信焉。盡其敬而敬焉。盡其禮而不過失焉。進退必敬。如親聽命。則或使之也。 * @& G6 U+ j2 @4 m. x3 b/ E 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詘。其進之也。敬以愉。其薦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將受命。已徹而退。敬齊之色。不絕于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詘。固也。進而不愉。疏也。薦而不欲。不愛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徹而退。無敬齊之色。而忘本也。如是而祭。失之矣。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執玉。如奉盈。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貴有德。何為也。為其近于道也。貴貴。為其近于君也。貴老。為其近于親也。敬長。為其近于兄也。慈幼。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雖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雖諸侯有必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領天下國家也。 : E5 b4 Z& b, x 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 郊之祭也。喪者不敢哭。兇服者不敢入。國門。敬之至也。 / W6 R# T* j% u: H" b' O" L 祭之日。君牽牲。穆荅君。卿大夫序從。既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鸞刀以刲。取膟膋。乃退。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 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祭日于壇。祭月于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 $ d; b$ {5 Y1 i 祭日于東。祭月于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 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9 u7 u6 I3 x8 S! V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 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 |' i, ^! P0 T! }6 O 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 圣人以是為未足也。筑為宮室。設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 + x( I5 Y8 \# J$ ^ 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膻薌。見以蕭光。以報氣也。此教眾反始也。薦黍稷羞肝肺。首心。見間以俠甒加以郁鬯。以報魄也。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 是故昔者天子為借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諸侯為借百畝。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 w# x9 s0 ^2 `4 l! _! `' c2 G3 F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歲時。齊戒沐浴而躬朝之。犧牷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納而視之。擇其毛而卜之。吉。然后養之。君皮弁素積。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 v5 k( M: ]$ U5 {4 u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筑宮仞有三尺。棘墻而外閉之。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積卜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于蠶室。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歲既單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為君服與。遂副袆而受之。因少牢以禮之。古之獻繭者。其率用此與。及良日。夫人繅。三盆手。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繅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黼黻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不與爭也。望其容貌而眾不生慢易焉。故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德。理發乎外。而眾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錯之無難矣。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者也。動于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0 u+ |/ w+ n4 D; [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亨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0 J e# a, e9 ^: p/ y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于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 行肩而不并。不錯則隨。見老者則車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 ) t. x- q- Z2 q) r 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獀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 . ]' m1 h7 x* Y& H 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軍旅。眾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2 T$ r) o/ F9 T6 n$ {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耕借。所以教諸侯之養也。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摠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是故鄉里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天子設四學。當入學而大子齒。 天子巡守。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0 F% p4 L) o" l2 t; ~6 v 壹命齒于鄉里。再命齒于族。三命不齒。族有七十者弗敢先。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與之揖讓。而后及爵者。 ' B5 t, ?+ V+ W1 J G 天子有善。讓德于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薦于諸侯。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祿爵慶賞。成諸宗廟。所以示順也。昔者圣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也。善則稱人。過則稱己。教不伐。以尊賢也。 : K$ z. X. ?- i 孝子將祭祀。必有齊莊之心以慮事。以具服物。以修宮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顏色必溫。行必恐。如懼不及愛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溫。身必詘。如語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靜以正。如將弗見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是故愨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孝子之志也。 0 J3 Z& T, h/ _ u+ Q( m 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 |
正文·祭統1 q% O l; k) j8 J1 b* ~ 0 r. k, Z7 }+ i7 A) }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言內盡于己。而外順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上則順于鬼神。外則順于君長。內則以孝于親。如此之謂備。唯賢者能備。能備然后能祭。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禮。安之以樂。參之以時。明薦之而已矣。不求其為。此孝子之心也。 ' L2 u' z R* @ 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 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 Z2 E% M8 G% W' V; h3 S 既內自盡。又外求助。昏禮是也。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所以備外內之官也。官備則具備。水草之菹。陸產之醢。小物備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美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 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茍可薦者。莫不咸在。示盡物也。外則盡物。內則盡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王后蠶于北郊。以共純服。諸侯耕于東郊。亦以共齊盛。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蠶也。身致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及時將祭。君子乃齊。齊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齊。不齊則于物無防也。嗜欲無止也。及其將齊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故記曰。齊者不樂。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茍慮。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動。必依于禮。是故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齊七日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謂齊。齊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宮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君致齊于外。夫人致齊于內。然后會于大廟。君純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東房。君執圭瓚祼尸。大宗執璋瓚亞祼。及迎牲。君執纼。卿大夫從。士執芻。宗婦執盎從夫人。薦涗水。君執鸞刀。羞嚌。夫人薦豆。此之謂夫婦親之。 及入舞。君執干戚就舞位。君為東上。冕而摠干。率其群臣。以樂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與天下樂之。諸侯祭也。與竟內樂之。冕而摠干。率其群臣。以樂皇尸。此與竟內樂之之義也。 6 A; M3 J. j% e3 g/ U 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于祼。聲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與志進退。志輕則亦輕。志重則亦重。輕其志而求外之重也。雖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盡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禮。以奉三重。而薦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終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術也。可以觀政矣。是故尸謖。君與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賤馂貴之余也。士起。各執其具以出。陳于堂下。百官進。徹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變以眾。所以別貴賤之等。而興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見其修于廟中也。廟中者。竟內之象也。祭者。澤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上先下后耳。非上積重而下有凍餒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將至也。由馂見之矣。故曰。可以觀政矣。 # `) d+ J# g# } V 夫祭之為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于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則不以使下。所惡于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9 |" m, ^! b, y& Q" d 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 鋪筵設同幾。為依神也。詔祝于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 _8 F) _- H% J1 z j( C) D& F 君迎牲而不迎尸。別嫌也。尸在廟門外則疑于臣。在廟中則全于君。君在廟門外則疑于君。入廟門則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義也。 - w) C3 A7 E& Y1 L+ G. ?* b. M+ B9 @ 夫祭之道。孫為王父尸。所使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倫也。 % d& `$ r6 L- ?6 a! p 尸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尸飲七。以瑤爵獻大夫。尸飲九。以散爵獻士及群有司。皆以齒。明尊卑之等也。 4 l3 x9 T. D7 x+ i# z& M% Z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于大廟。則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此之謂親疏之殺也。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于大廟。示不敢專也。故祭之日。一獻。君降立于阼階之南。南鄉。所命北面。史由君右。執策命之。再拜稽首。受書以歸。而舍奠于其廟。此爵賞之施也。 4 y0 }4 x, D, W& v8 D9 a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東房。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尸酢夫人執柄。夫人授尸執足。夫婦相授受。不相襲處。酢必易爵。明夫婦之別也。 # b! s! c. S* f C; H8 h& E3 L 凡為俎者。以骨為主。骨有貴賤。殷人貴髀。周人貴肩。凡前貴于后。殂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貴者取貴骨。賤者取賤骨。貴者不重。賤者不虛。示均也。惠均則政行。政行則事成。事成則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為政者如此。故曰。見政事之均焉。 2 s% z9 S* P" k" I) i: `# i 凡賜爵。昭為一。穆為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凡群有司皆以齒。此之謂長幼有序。 夫祭有畀。輝。胞。翟。閽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為能行此。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畀之為言與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輝者。甲吏之賤者也。胞者。肉吏之賤者也。翟者。樂吏之賤者也。閽者。守門之賤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門。此四守者。吏之至賤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賤。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則竟內之民無凍餒者矣此之謂上下之際。 0 X$ |3 \3 f/ k+ {& S 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礿。禘。陽義也。嘗。烝。陰義也。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陰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嘗。古者于禘也。發爵賜服。順陽義也。于嘗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陰義也。故記曰。嘗之日。發公室。示賞也。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故曰。禘嘗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為臣不全。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義章。其義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則竟內之子孫。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親蒞之。有故則使人可也。雖使人也。君不失其義者。君明其義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輕。疑于其義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為民父母矣。 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唯賢者能之。銘者。論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觀于銘也。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為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可謂賢矣。賢而勿伐。可謂恭矣。故衛孔悝之鼎銘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衛孔悝之鼎銘也。古之君子。論譔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國家如此。子孫之守宗廟社稷者。其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 昔者周公旦。有勛勞于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勛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祭則大嘗禘是也。夫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夏。此天子之樂也。康周公。故以賜魯也。子孫纂之。至于今不廢。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 |
正文·經解 5 @4 J$ R8 X9 F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圣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 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里。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此之謂也。 $ ^" X& m5 I- `! d8 ^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0 B" F7 [; u3 }/ ` 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斗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牦。繆以千里。此之謂也。 |
正文·哀公問2 D5 g7 K# g/ r4 J & E) n, m# F6 F0 C9 Q 5 N' O' P2 d# R- x# z3 F! R) h 哀公問于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禮。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后言其喪筭。備其鼎俎。設其豕臘。修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節丑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實無厭。淫德不倦。荒怠敖慢。固民是盡。午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為禮也。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公曰。寡人雖無似也。愿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聞乎。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圣之后。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寡人欲問。不得其辭。請少進。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與。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后也。敢不敬與。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則國家順矣。 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5 R B9 t9 w+ F' q+ O8 c& T1 q$ L3 Z! N 公曰。敢問何謂成親。孔子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之名也已。孔子遂言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 ' V6 Y8 J/ g% r1 i 公曰。敢問何謂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 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4 Q1 Q' B2 e0 A2 T, W 公曰。寡人惷愚。冥煩。子志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聞此言也。無如后罪何。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
正文·仲尼燕居( }" K2 b- j8 k$ S/ B+ N) u+ A - l& _0 I0 A" E# ~ + o- s3 R* n1 p0 N. u$ m( r 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于禮。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 & x$ D0 o/ _, O5 V. ^! x 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然則何如。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式。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錯于前。凡眾之動得其宜。 - J2 j$ n. O6 _9 p. X% E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辨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錯于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于眾也。 & F, ] h7 b: q* X5 a- z 子曰。慎聽之。女三人者。吾語女禮。猶有九焉。大饗有四焉。茍知此矣。雖在●畝之中。事之。圣人已。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武。夏鑰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規。還中矩。和鸞中采齊。客出以雍。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 6 g# E& t" C2 X7 z+ G! [ x1 x 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子曰。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古之人也。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偏。夫夔達于樂而不達于禮。是以傳于此名也。古之人也。 m" G2 N6 u' R5 |0 W- ~) V1 m 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女乎。君子明于禮樂。舉而錯之而已。子張復問。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幾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后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鑰。作鐘鼓。然后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大平也。諸侯朝。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目巧之室。則有奧阼。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有隨。立則有序。古之義也。室而無奧阼。則亂于堂室也。席而無上下。則亂于席上也。車而無左右。則亂于車也。行而無隨。則亂于涂也。立而無序。則亂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諸侯。辨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外內。莫敢相踰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發蒙矣。 |
正文·孔子閑居1 ?! v6 H" u C* u & P% i, x/ j2 o1 M5 K 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于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 q: S. b% H) j% s7 ~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于孫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于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圣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只。帝命式于九圍。是湯之德也。 . l6 H0 S: c3 J2 H5 Q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 + K( i& s- @1 A9 [$ z1 W5 Z) _ 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其在詩曰。嵩高惟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 - N2 h9 t( L2 E7 Y% T$ J- M 三代之王也。必先令聞。詩云。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協此四國。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