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十二樓》* z+ l8 w" R! \+ D2 R5 t 清代白話短篇小說集,又名《覺世明言》,李漁著。李漁(1611—1680),字笠翁,隨庵主人,新亭樵客等,原籍蘭溪(今浙江),生于千雉皋。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十九歲時父親去世,不久他回到原籍蘭溪,二十七歲中秀才,后屢試不利。清兵入浙之后。他家道衰落。順治八年左右,移居杭州,賣文為生。順治十五年左右又遷至南京,從事著述,并開書鋪芥子園,刻售圖書、畫譜、箋簡,都精絕一時。康熙十六年,李漁因境況日窘,歸隱杭州湖山,兩年后去世。李漁是著名的戲劇理論家和劇作家,其《閑情偶寄》是我國早期戲劇理論的的代表之作。劇作有《笠翁十種曲》,小說集有《無聲戲》、《十二樓》和《肉鋪團》等,詩文集《一家言全集》(《閑情偶寄》在其中)。 《十二樓》共十二卷,每卷寫一故事,因為每個故事里都有一座樓閣,人物命運和情節展開往往與樓有關,故全書命名為“十二樓”。《合影樓》說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了眷屬,只是多虧了路公;《奪錦樓》說婚姻,兩位佳人究竟為一名才子所奪;《三與樓》說產業,如何留惠于子孫;《夏宜樓》說望遠鏡,有獵奇之嫌;《歸正樓》說詭譎之智,最后走上正道;《萃雅樓》說同性戀,即使是男子也不能強求;《拂云樓》說丫環勝過小姐,能紅的確聰明;《十巹樓》說石女,十次婚姻還是此女;《鶴歸樓》最為曲折,說夫妻離別之道;《奉先樓》說女子忍辱撫養兒子,頗有烈節;《生我樓》說兒子失而復得,團圓最讓人喜悅,也巧到了極致;《聞過樓》說歸隱未成,顧呆叟實際上就是他的化身,他的經驗和智慧都在此中。 6 X* D6 T5 k6 z 《十二樓》具有很強的娛樂性,作者用喜劇結構來寫小說,格調輕松快樂。他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思想境界,但每一篇都清新風趣,惹人喜愛。 十二個故事,絕大多數出身于李漁自己的構思,而不是引用別人素材。作品都主題鮮明,線索明晰,中心人物貫穿始終,在敘述過程中決不橫生枝蔓。情節設計新穎奇特,盡量曲折出奇,懸念叢書,出人意表,但銜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綻。而結局又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說出于好看,以及娛樂功能的時代需求,在節敘事上未免有“人工”的痕跡,但也處處流露著“天成”。每個故事里的人都有其宿命的一生,包括李漁自己。 《十二樓》的最早版本為光緒聚德堂藏本《覺世名言十二樓》。 今有:《十二樓》崔子恩校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十二樓》李聰慧點校,中華書局2004年版。 ( M$ b; ]( @5 D 42、《照世杯》% O4 _/ @, c* o 清代白話短篇小說集。題“酌元亭主人編次”,卷首有“吳山諧野道人序”,每卷后有“諧野道人評”。作者本名生平無考,序中提到“紫陽道人”和“睡鄉祭酒”。“紫陽道人”為《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的號,“睡鄉祭酒”為《無聲戲》序評者杜浚,兩人皆明末清初人,據此可推知作者“酌元亭主人”也是明末清初人。 《照世杯》成于順治末年,共四卷,每卷演一故事。卷一《七松園弄假成真》,敘蘇州才子阮江蘭不得上流女子賞識,卻在青樓中得遇知己。此篇不出才子佳人小說的格局,唯佳人換做了青樓妓女。卷二《百和坊將無作有》,敘一無賴儒生歐滁山騙人終被無賴所騙。卷三《走安南玉馬換猩絨》,敘商人杜景山受安撫迫害往安南交易猩絨終于幸免于難。卷四《掘新坑慳鬼成財主》,敘土財主穆太公開廁所發財,其子學賭博居然進學成名。四篇小說描摹世情頗為真切,富于諷刺意味,尤其是卷二對歐滁山的行徑和卷四對穆太公的丑態,都有極生動的刻畫,夸張而不失真,淋漓盡致地揭露了他們的丑惡靈魂。此外,卷三描寫廣西邊境的集市貿易,卷四描寫賭博情形,都可作民俗考據的材料。《照世杯》于卷名之下又列有偶句的子目,體制略似章回小說,但敘述又并未按子目分段,其篇幅稍長于短篇,不及后來的中篇,是短篇小說向中篇小說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形式,具有話本小說的藝術風格,不同于俗套的才子佳人之作。小說缺乏剪裁,寫事態人情之齷齪,亦缺少深刻的意蘊。此書并無淫詞穢語,亦無違礙清廷之事,不知因何遭朝廷禁。 今有:《照世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豆棚閑話•照世杯校注》陳大康校注,臺灣三民書局1998年版。 43、《豆棚閑話》" P% ~" A# @) W) @+ z 清代白話短篇小說集,題“圣水艾衲居士編”,作者真實姓名不詳。胡適認為艾衲居士是杭州人,因為“圣水大概就是明圣湖即杭州西湖“,因為《水經注》里已經寫明“明圣湖”即“西湖”“。天空嘯鶴漫題的《豆棚閑話敘》說:“有艾衲居士者……賣不去一肚詩云子曰,無妨別顯神通;算將來許多社弟盟兄,何苦隨人鬼諢。況這猢猻隊子,斷難尋別弄之蛇;兼之狼狽生涯,豈還待守株之兔。”這篇“敘”稱贊艾衲居士有驚世脫囊的才學,又透露他沒有并未通過科舉出頭地。其中“算將來許多社弟盟兄”,是說艾衲居士參加過明末清初興盛的士人結社。這篇“序”為我們多少透露出艾衲居士的生平和為人狀況。 《豆棚閑話》的特點,一是以豆棚下輪流說故事為線索,串聯起12篇故事,本書將十二則內容不相屬的短篇小說,藉由人們在豆棚下乘涼時輪流說故事為樞紐,有機地串接在一起,結構別具一格。類似西方的小說《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在中國短篇小說集可稱首創。二是思想激憤,每多荒謬不經、追求新奇的翻案文章,如《范少伯水葬西施》中把范大夫寫成個奸詐小人,好利忘義,借西施幫助勾踐滅了夫差,又怕西施逞吳宮娘娘的威風,泄露了他那種“曖昧心腸”,于是假請西施賞月,當心一推,(西施)便“直往水晶宮去了”。一篇故事說得頭頭是道,讀者也可以從他的翻案文章中看出作者對所謂建國中興名臣,真能看到骨子里去。《首陽山叔齊變節》,把歷來推崇不食周粟的忠臣叔齊,寫成一個忍受不了腹中饑飾餓,貪圖聲名利祿的小人。三是語言酣暢,在清朝擬話本小說中堪稱上乘。三是冷嘲熱諷,意味雋永,隨意生發,以抒胸中不平之氣,《大和尚假意超升》,寫一個僧中的敗類,假借佛門,騙人錢財,最后被人設計焚死。《小乞兒真心孝義》,又從正面說起,借乞丐的真孝順,諷刺富貴官宦人家的孝順是“墓頂夸張,墳頭熱鬧”。,鴛湖紫髯狂客在總評中說艾衲居士滿口詼諧,滿腔激憤冷眼奇懷,寫出了封建社會中一班假道學、偽君子的真面目上。四是將各種寫作技巧運用得恰如其分。尤其是鮮活生動的比喻及方言、迭字的特殊運用技巧,更是超越同時期的作品之上.也因為些特色,才使得作品更具有趣味性。/ o3 e) F) y3 ?* X5 ? 《豆棚閑話》的思想復雜性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反佛道;另一方面深受佛道觀念影響.一方面維護新朝;另一方面對于投靠新朝的舊臣民也有所批評.表面上他不受命運束縛,不贊成凡事皆由命定;但骨子是個不折不扣的宿命論者。胡適對《豆棚閑話》基本上持批評態度,他在《豆棚閑話筆記》寫中道:“此中十二篇都不是好小說,見解不高,文字也不佳”。《豆棚閑話》內容雜陳、《豆棚閑話》在“探新求奇”這一面上的確上是作足了文章,加之作者艾衲居士是明末遺民,經歷了明亡清興那個亂離兵火的時代,思想頗多矛盾沖突之處,寫書基本是以“泄憤”為目的,所以此書盡管在見解和文字”上“不高“、不佳”,但卻是中國古典小說中不可不提的一部以翻案致勝的奇書。) e6 `. x% H6 O: U3 ?% [. D2 k9 s& W 《豆棚閑話》最早版本為康熙寫刻本,十二卷,十二則。# R2 E4 D; }$ L" {3 Z* \) l 今有:《豆棚閑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豆棚閑話·照世杯校注》陳大康校注,臺灣三民書局1998年版。張敏校點《豆棚閑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3 n: | }7 y1 z8 w9 U) }6 \6 V 44、《娛目醒心編》 清代白話短篇擬話本小說集。全16卷。署“玉山草亭老人編次。葺城自怡軒主人評”,卷首有“自怡軒主人”序。“草亭老人”即杜綱。杜綱(約1740-約1800),字振三,號草亭,江蘇昆山人。少有名聲,補諸生,但終生不得志,未能中舉入仕,以著書自娛。所著有《近是集》、《北史演義》六十四卷,《南史演義》三十二卷。“自怡軒主人”即許寶善,字敩虞,一字穆堂,江蘇青浦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累官監察御史,丁內艱歸,不復出,以詩文自娛。 《娛目醒心編》原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每卷分2回或者3回,故事占有1回以上篇幅者計有23則。書中所敘多是杜綱家鄉昆山一帶明朝至清初的軼聞瑣事,內容大抵關涉忠孝節義。其中亦采自他書者,如卷五《執國法直臣鋤惡,造冤獄宵小害良》即據《明史》卷二百零六“馬錄”等傳,卷七《仗義施恩非望報,臨危獲救適相酬》錄自《醉醒石》“曾公子篇”,卷八《御群兇頓遭慘變,動公憤始雪奇冤》據《明史》卷三百零一嘉定張氏傳和《歸震川集》之《貞婦辨》,卷十一《詐平民恃官滅法,置美妾藉妓營生》錄自《石點頭》第八卷《貪婪漢六院賣風流》,卷十三《爭嗣議力折群言,冒貪名陰行厚德》中第一回錄自《醒世恒言》第二卷《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卷十四《遇賞音窮途吐氣,酬知己獄底抒忠》第一回錄自《古今小說》第八卷《吳保安棄家贖友》。% v: H* ?' o- W4 @ 全編內容平庸,雖欲藉因果報應來勸忠說孝,但其夸飾和虛構不近情理,如卷二敘述唐長姑在夫死子亡之后,為了接續夫家宗嗣,竟把妹妹嫁給自己的69歲的公公,這種不近常情的行為,作者竟予以歌頌。又如卷五敘明朝李福達獄,據《明史》馬錄最終冤死廣西南丹衛戍所,此編卻改篡為馬錄欽召進京復為御史,借以證明天公報應纖毫不爽。這說明白話短篇小說至清初已入窮途。惟卷五所記廷杖情形為他書中少見,可資異聞。 《娛目醒心編》最早刊本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現藏北京國家圖書館。: t9 l0 c6 e J% V' v: n- S+ p- A 今有:《娛目醒心編》中國十大秘抄本第九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版;點校本《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百部》華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話本小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說集成》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45、《西湖佳話》 清代白話短篇小說集,全稱《西湖佳話古今遺跡》。全書16篇,共16萬字。題“古吳墨浪子搜輯”,作者生平事跡無考,成書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全書以西湖名勝為背景,敘述葛洪,白居易,蘇軾,駱賓王,林逋,蘇小小,岳飛,于謙,濟顛,遠公,文世高,錢镠,圓澤,馮小青,白娘子,蓮池的故事.共十六篇。故事皆與西湖名勝有關。大多根據史傳、雜記和民間傳說寫成。意在“西湖得人而題,人亦因西湖而傳”。其中《道濟顛玩世裝瘋》《雷峰怪跡》記載人們熟知的濟公和白娘子的故事,文筆樸素,敘述生動。 《西湖佳話古今遺跡》最早刊本為清康熙金陵王衙本,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清乾隆十六年會敬堂刻本,現藏于大連市圖書館;另有金閶綠蔭堂袖珍本;上海文選書局石印本。9 j O- p# \5 `% D0 v$ p, |* m2 V 今有:《西湖佳話》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西湖佳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新1版,1958年版;《西湖佳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西湖佳話》邵大成校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西湖佳話》邵大成校注,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 r! |7 |* |% v7 ~4 E5 U 46、《玉嬌梨》 又名《雙美奇緣》,清代長篇世情小說,原題“荑荻散人編次”。“荑荻散人”又作“荑荻山人”、“荻岸散人”,與《平山冷燕》題名相同。至于“荑荻散人”是誰?有人說他是清代秀水人張勻,有人認為他就是清代著名的小說家天花藏的主人,但都證據不足,無從確證。天花藏主人,又號荑秋散人、荻岸散人、夷狄散人、素政堂主人,真實姓名不詳,現僅能根據一些作品及序跋對其生平作一大概推測。天花藏主人為明末清初時人,他早年“篤志詩書,精心翰墨”,志向頗高,但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青云未附,彩筆并白頭并垂”,于是便從事小說的創作與出版,“借烏有先生以發泄黃粱事業”。題為天花藏主人編著的小說有《人間》、《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玉支璣小傳》、《梁武帝西來演義》、《鴛鴦媒》。由他作序、出版的小說有《兩交婚小傳》、《定情人》、《畫圖緣小傳》、《金云翹傳》、《錦疑團》、《幻中真》、《飛花詠》、《賽紅絲》、《麟兒報》和《后水滸傳》。另外,《玉嬌梨》與《平山冷燕》也可能是他創作。9 t" z3 q+ G& p 《玉嬌梨》全書20回。主要寫青年才子蘇友白與宦家小姐白紅玉(又名無嬌),盧夢梨為了愛情經歷了種種磨難,最終大團圓的愛情故事,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兩個女主人公性格鮮明,各有特色;蘇友白為求佳人,不惜一切,也顯示出獨特的膽識和純真的性格。該故事曾先后被譯為法,英,德文,在國外有較大影響。法國第一代漢學家弗萊雷(Nicolas Freret)的第一篇漢學著作就是關于《玉嬌梨》的介紹和研究。法國第一位漢學教授阿貝爾•雷慕沙(Abel Rémusat,1788-1832)于1826年將黃嘉略(弗萊雷的老師)未完成的《玉嬌梨》譯完并在巴黎正式出版,為此還寫了一個長達數萬言的“序言”,對中國小說的產生、發展和主要內容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并根據西方的理解作了分類,這是法國漢學家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第一篇重要論文。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在其《歷史哲學》中也提到了《玉嬌梨》,可見其影響的深入。 《玉嬌梨》初刻年代不詳。北京圖書館原存清乾隆年間刻本《(新刻天花藏批評)玉嬌梨》,四卷二十回,有圖,系青云樓藏板,惜乎今已無存。3 F$ J) P7 u0 q+ z! J6 C1 `0 s 今有:《玉嬌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1983年點校本,以清聚盛堂本為底本,參校清聚錦堂本。2006年出新一版;《玉嬌梨》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玉嬌梨》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玉嬌梨》,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47、《平山冷燕》 又名《四才子書》,清初一部流傳甚廣,影響頗大的才子佳人小說。題為“荻岸散人編次”。荻岸散人究竟為何許人也,歷來沒有定論。清朝盛百二《柚堂續筆談》認為是嘉興張博山十四五歲時所作,其父筆削續成之。按博山名劭,清康熙時人。阮元《兩浙猷軒錄》稱其“少有成童之目,九齡作《梅花賦》驚其師。”但據魯迅推斷,其“文意陳腐,殊不類童子所為”。“蓋早慧,故世人并以此書附著于彼。”(《中國小說史略》)。" q, T* x6 F/ w8 P 《平山冷燕》共二十回,主要描寫“先朝”隆盛時的四名才子、才女平如衡、山黛、冷絳雪、燕白頷的愛情糾葛,敘述他們才華出眾,深得皇帝賞識,最后雙雙成親的故事。書名即由四人的姓氏連綴而成。書中所寫兩個才女,一方面不但詩才卓異,而且機敏過人,老練成熟,令眾多須眉自嘆弗如;另一方面,又忠君孝父,恪守仁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和典范。全書情節,雖以愛情為主,卻絕不涉及淫辭穢行,至其語言亦漸臻純熟規范,達到“雅”和“俗”的統一,但人物語言缺乏個性特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為它的主旨是“顯揚女子,頌其異能,又頗薄制藝而尚詞華,重俊髦而嗤俗士”,其思想傾向還是值得肯定的。, V2 C. ]" b, i6 w2 k3 G% g/ ^ 《平山冷燕》在清初曾譯成滿文,同《玉嬌梨》一樣,該故事曾先后被譯為法,英,德文,在國外有較大影響。雷慕沙的學生,十九世紀歐洲最優秀的漢學家、法國東方語言學院教授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著名的中國通俗小說研究專家儒蓮(StanislasJulien,1797-1873)于1860年翻譯的《平山冷燕》在巴黎迪迪埃出版社出版,在其“序言”中儒蓮指出:對一個真正的東方學者來說,“僅僅研究中國人在社會關系中的表現是不夠的”,還必須“熟悉他們的文學作品”,特別是風俗小說。他說:“若要徹底了解我們今后將與之共同生活和互相往來的民族風俗習慣和性格特征,研究這些作品是十分有益的”。他身體力行,前后翻譯的中國戲曲小說除《平山冷燕》外,還有《白蛇精記》(1834)、《玉嬌梨》(1864)、并于1834年逐字逐句翻譯了元人雜劇《趙氏孤兒》,包括全部曲辭。' q& h( c1 v% {; v' z 《平山冷燕》現存最早版本是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天花藏主人作序的《新刻批評平山冷燕》本,現存于大連圖書館。此外,尚有聚錦堂刊天花藏七才子書本及退思堂刊天花藏七才子書本、玉蘭堂本、靜寄山堂本等。 今有:《平山冷燕》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26冊)1983年1版;2006年版;《平山冷燕》李致中校點,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平山冷燕》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平山冷燕》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平山冷燕》,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48、《好逑傳》 清代長篇小說,又名《俠義風月傳》,坊本亦名《第二才子好逑傳》,卷首題“名教中人編次”,“游方外客批評”。著者批者俱不詳。5 Q' k0 x( m4 ~8 l" j S 《好逑傳》全書四卷,十八回。講述的是鐵中玉和水冰心的愛情故事。御史鐵英之子鐵中玉“既美且才,美而又俠”,曾為援救韓愿妻女,只身打入養閑堂。兵部侍郎水居一之女水冰心美貌聰慧,多次智勝過學士之子。另有惡霸過其祖仗勢逼婚,后為鐵中玉路遇所救,而鐵因此遭害致疾,冰心則不避嫌疑,迎至家中護視,彼此相敬。二個在患難相助之中,互通情愫,卻又謹守禮義大防,幾經曲折后,鐵中玉得中翰林,最終御賜婚姻,終成“好逑”。其中水冰心抗婚一段頗為曲折,顯示了她“臨事作為,卻又有才有膽,賽過須眉男子”的性格特色。全書大旨在宣揚“守經從權”之說,將綱常名教與青年男女正當交往調合起來,使“名教生輝”,“以彰風化”,因此夾有大段說教。但從結構語言來看,在明清之際諸多才子佳人小說中屬于上乘。% x+ R/ f [- t/ F. z* `+ S) r 同《玉嬌梨》、《平山冷燕》一樣,該書在歐洲影響很大。此書18世紀傳入歐洲,有英﹑法﹑德文譯本,是最為當時歐洲人熟知的、也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一部中國長篇小說,曾得到德國作家歌德的贊賞。目前外文譯本已達15種以上。 據康熙、乾隆間人夏二銘《野叟曝言》載:《好逑傳》“版清紙白,前首繡像十分工致”,可知該書早在清初已刊行于世。是書創作時間當更早,學者多認為作于明代。夏二銘所見本久已失傳。今天見者,有獨處軒藏版大字本、萃芳樓藏版本、凌云閣梓本、三讓堂刊小字本、煥文堂刊本等。4 f. P L- g" v4 a 今有:《好逑傳》,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1983年1版,2006年版;《好逑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1991影印;《好逑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好逑傳》中州書畫社1980年版。 49、《鐵花仙史》 清代長篇小說。題“云封山人編次”。作者姓名、身世均無考。全書26回,寫王儒珍、蔡若蘭、蘇馨如、陳秋遴、夏瑤枝以及蘇紫宸等人悲歡離合故事。王儒珍和蔡若蘭在襁褓之時便由父母約為婚姻。后王家衰落,王儒珍考科舉又屢遭失敗,蔡若蘭之父便為女兒另選高門。王儒珍的同窗好友陳秋麟當時已中解元,聞此訊忙托人向蔡家求婚,打算迎親時讓給王儒珍;不料蔡若蘭逃婚出走,為錢塘知縣蘇誠齋收養。數年之后,蔡若蘭之父晚年孤寂,深悔當年退婚之事,便認王儒珍為義子,并為其娶蘇誠齋之女。王儒珍在岳父家見到蔡若蘭的舊婢,方知蘇誠齋的養女就是蔡若蘭,又娶了蔡若蘭。此書頭緒紛繁不僅在情節上趨向與神異、戰爭相揉和,而且其反映社會生活面也較前期作品更為廣泛,但文筆較為拙澀。: A* V) v% \0 R 《鐵花仙史》今存最早版本為光緒十八(1892)壬辰年孟冬月春申浦石印本。 今有:《鐵花仙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鐵花仙史》,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1983年1版,2006年版;《鐵花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1991影印。 50、《二度梅》" T, A" M& J! t' ?$ A- Z7 [! w/ A E 清代章回體通俗長篇小說。全書40回,約15萬字。卷首題“惜陰堂主人編撰”,作者真實身份無考。2 O5 ?# @/ [, G: z 《二度梅》寫梅、陳兩家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其中,著意描繪了梅魁之子梅良玉、陳東初之女陳杏元的愛情故事。故事講述了唐朝肅宗年間,奸相盧杞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吏部都給事梅魁,進而加害其妻兒。小說以忠臣馮天樂等人與奸相盧杞的明爭暗斗展開情節,以皇帝清正、奸人遭懲、梅氏冤雪,其子在逆境中奮斗,中狀元、拜宰相而告結束。其中穿插梅良玉與陳杏元的愛情故事,書中有這樣的情節:梅父遭宰相盧杞陷害后,梅良玉在盛開梅花被狂風全部吹落的當晚設祭,祈禱梅花重開二度,父冤得以昭雪。后來,梅花果然二度怒放。梅、陳二人歷經患難,終得圓滿結局。全書語言流暢,情節曲折,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這兩個青年人的愛情故事交插描繪,彼此輝映,構成了曲折復雜、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使整個作品變化多端,波瀾起伏,不時陷入絕境,旋即絕處逢生,頗能扣人心弦,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小說。后京劇、越劇、評劇、廬劇均有改編和演出。 今有:《二度梅》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1983年1版,2006年新一版;《二度梅》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1991影印;《二度梅春秋配繡球緣》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海市蜃樓志二度梅》,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
51、《紅樓夢》* E+ a' s7 x% i 清代章回體長篇世情小說,原名《石頭記》,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撰,高鶚續。曹雪芹(約生1724—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河北唐山(一說遼寧鐵嶺,一說遼寧遼陽)。其先世原是漢族,后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高祖因隨清兵入關有功得受官職。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颙和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余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家也因此成為當時財勢熏天的“百年望族”。雍正初年,由于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社會制度的實質。從此他生活一貧如洗,但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極度的憂傷和悲痛之中,到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日),因貧病無醫而逝世。《紅樓夢》在曹雪芹手中并未全部完成,只寫了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鶚續成。高鶚(約1753—約1815),字蘭墅,一字云士,別號紅樓外史,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遼東鐵嶺。乾隆五十三年(1788)秋天,高鶚參加順天鄉試,得中舉人,乾隆六十年(1795),又中進士,任內閣侍讀。后來,高鶚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江南道御史、刑科給事中。大約在中進士前,高鶚將八十回《紅樓夢》補成一百二十回。他的續書雖有不合曹雪芹原意之處,但畢竟使這部小說能以完整的故事流傳于世,功不可沒。對《紅樓夢》的完稿和出版起到重大作用的還有程偉元。程偉元,蘇州人,乾隆后期,在京花數年之功,搜羅《紅樓夢》殘稿遺篇,并邀友人高鶚共同承擔“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的編務,并三次刊印《紅樓夢》。 《紅樓夢》在流傳初期是通過名為《石頭記》的手抄本形式流傳,成書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夢覺主人序本正式題為《紅樓夢》。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代表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它繼承了《金瓶梅》的網狀結構特點,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宮廷、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婚姻、奴婢、等級制度及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 另外,該書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筑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 v+ d) E' k/ y) I1 R 《紅樓夢》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尤其是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復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復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作者善于通過那些看來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藝術描寫,揭示出它所蘊藏的不尋常的審美意義,甚至連一些不成文的,史無記載的社會習慣和細節,在紅樓夢里都有具體生動的描繪。小說作者還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使這部小說始終蕩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紅樓夢》對后代的影響是巨大的,自乾隆年間始,各種關于《紅樓夢》的續作紛紛出籠。據有關學者統計,《紅樓夢》的續書種類高達百余種,如《后紅樓夢》、《紅樓后夢》、《續紅樓夢》、《紅樓復夢》、《紅樓夢補》、《增補紅樓》、《紅樓》、《紅樓夢影》等。甚至可以這樣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長篇小說的社會影響和藝術成就超過《紅樓夢》。幾百年來,幾乎所有的有成就的作家,都有意或無意中受到過《紅樓夢》的影響。4 E% j, ?( Q8 ^ 《紅樓夢》現存最早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本,但只有不連續的16回。后來又發現了若干手抄本,較重要的如乾隆庚辰年(1760年)抄本,今存78回。這些手抄本都題名《石頭記》,并且有署名“脂硯齋”等人的許多評語,所以又被稱為“脂評本”,簡稱脂本;脂本何以出現并流傳,尚有爭議。 現在流行的《紅樓夢》有兩種本子:八十回本和百二十回本。前者是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以前流行的一種抄本,比較接近曹雪芹原著,當時稱為《石頭記》,上面有或多或少的脂硯齋評語,一般稱為“脂評本”。后者是經過高鶚幾次刪改,并續作了后四十回,湊成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這個本子由程偉元用活字排印兩次:第一次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一般稱為“程甲本”,第二次在第二年,一般稱為“程乙本”。程甲本改動原文較少,程乙本則把曹雪芹原著改得很多。現在通行的百二十回本《紅樓夢》是一九五七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根據程乙本加以校訂的本子。一九七三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第十次印刷”出版的四卷直排本,一九七四年重印的橫排本,其正文仍是一九五七年采用的程乙本。 至于前八十回的脂評《石頭記》,現在有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的七十八回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和一九七五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重印本。另有最近影印的有戚蓼生(1732—1792)序的清末有正書局大字本《石頭記》。前者所缺第六十四、六十七兩回,則用別的舊鈔本補抄配足。后者曾于一九五八年排印,作為《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另有一個十六回殘本的脂評《石頭記》,一九七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也有影印本。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至于后四十回中文字和情節的改動,則用程甲、程乙兩種本子互相對勘。 6 a0 O, U! S8 a0 y4 ?( t 52、《儒林外史》/ ?& P/ o0 [# B0 H* ~+ X 清代長篇章回小說,吳敬梓撰。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吳家是當地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曾出過榜眼、探花,但到吳敬梓父親一輩時,吳家的功名已不再顯赫。吳敬梓的生父是吳雯延,但他過繼給長房吳霖起為嗣。吳霖起為康熙間拔貢,曾任贛榆縣教諭。吳敬梓十三歲時母親去世,十四歲隨父親來到贛榆縣。由于吳敬梓是嗣子,吳霖起死后引起遺產繼承的糾紛,家道開始衰落。遺產糾紛給吳敬梓以很大刺激,使他對封建家族制度中的某些丑惡方面開始有所認識。由于他生性豪放,又不善于治家理財,不久就將繼承的兩萬多兩銀子揮霍殆盡,不得不于雍正十一年(1733)舉家從全椒遷至南京,過著貧窮而狂放的生活。吳敬梓自幼聰穎,讀書刻苦,在二十三歲時考取秀才,但此后未能中舉。乾隆元年(1736),吳敬梓被安徽巡撫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但他稱病不赴,從此也不再參加科舉考試,后來干脆連秀才籍也放棄了。吳敬梓在南京的二十年中,生活越來越貧困,有時甚至無米下鍋,冬天則靠圍繞南京城墻走幾十里取暖。晚年客居揚州,尤落拓縱酒。后卒于客中。著有《詩說》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詩七卷,小說《儒林外史》約成書于吳敬梓五十歲前,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的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 T( e Q7 E( s+ E 《儒林外史》是部批判科舉制度并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的杰出的諷刺小說。也是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全書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認為最后一回非吳敬梓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托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杰出作家之一。書中的故事情節大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它真實地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冒名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臺推舉為“優行”;作者無情地鞭撻丑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嵚崎磊落”,莊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等。 《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一是語言樸素、幽默,極具諷刺性,魯迅贊其為“戚而能諧,婉而多諷”,將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刻畫的窮形盡相。二是是結構松散,沒有貫穿首尾的主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串聯而成,“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 《儒林外史》對后來的中國文學也是影響巨大。胡適認為后來的晚清譴責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游記》、《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傳》,都是繼承《儒林外史》的余緒。《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范。可作成為全世界了解中國科舉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動的參考。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偽作。 《儒林外史》目今可以見及的舊評本有四種,即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臥閑草堂本,咸豐三年(1853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之間完成的黃小田評本,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齊省堂評本,以及與齊本幾乎同時的天目山樵(張文虎)評本。 今有:《儒林外史》張慧劍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1978年版,1995年版;《新批〈儒林外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此評本以臥閑草堂本作底本,以潘氏抄本等多種刊本為校本和參校本,予以分段、標點,在此基礎上重新批評;《儒林外史》岳麓書社1988年版。 0 L. a- |) Q8 l0 M3 D 53、《隋唐演義》 清代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褚人獲編撰。褚人獲(1625~1682)字稼軒,一字學稼,號石農,別號后進沒世農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為人交游廣泛,與尤侗、洪升、顧貞觀、毛宗崗等清初著名作家過從甚密。一生功名僅止于秀才,終身不仕但文名甚高,能詩善文,尤喜涉獵歷代稗史軼聞,著作頗多。康熙二十九年(1690),褚人獲編成《堅瓠甲集》,此后經過十余年的苦心結撰,陸續編成《堅瓠十集》、《續集》、《廣集》、《補集》、《秘集》與《馀集》等共六十六卷。此外又有《讀史隨筆》、《退佳瑣錄》、《圣賢群輔錄》、《續蟹集》、《宋賢群輔錄》與《鼎甲考》等著作刊行于世。最能代表其文學成就的是《隋唐演義》。作者在書的“自序”中言:“昔人以《通鑒》為古今大賬簿,斯固然矣。第既有總記之大賬簿,又當有雜記之小賬簿,此歷朝傳志演義諸書所以不廢于世也。”看來他是把歷史演義當做史傳的另一種形式來對待的。 《隋唐演義》20卷,100回,70余萬言。是一部兼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以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為故事背景,講述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歷史演義。1 ]2 b) l( E4 p; N 本書的整體結構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從四川還都去世而終,記說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主要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隋末宮廷故事,以隋煬帝和朱貴兒的旖旎艷情故事為中心,描寫了隋末宮廷生活的豪華奢靡,刻畫了隋煬帝的荒淫殘暴。這部分描寫,鋪陳華麗,富有時代氣息,客觀地反映了隋末農民戰爭的社會背景。二是唐代宮廷故事,以唐明皇楊貴妃的風流情事為線索,展示了唐代宮廷生活的驕奢淫逸;同時也描寫了李世民親刃兄弟,武后、韋后的謀殺親夫、爭權奪寵、至酷無情。這部分描寫則筆力浮泛,情致不足,不及隋代部分。三是草莽英雄的故事,如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王伯當、花木蘭等事跡,都空插在前七十回之中,描寫他們起兵反隋,追隨李世民打天下的傳奇經歷,頌揚了他們的俠義勇武。這些故事,多串聯于隋唐兩代朝政之間,用筆粗豪,形象生動,不乏精彩之處。在描寫中,對隋亡后十六院夫人的流落江湖的同情,對秦瓊英雄失意的感嘆,雖然均以舊本,但與作者自己的“鹱落”、“困頓”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O3 i' a. c; N6 q: B; k 作者在《隋唐演義》寫作過程中,廣博采集當時流傳于世的大量野史傳奇,更直接的則是依據羅貫中的《隋唐志傳》、齊東野人的《隋煬帝艷史》,以及袁于令的《隋史遺文》等演義小說,又參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詞話》、無名氏《隋煬帝艷史》以及唐宋傳奇、戲曲、民間傳說等材料,如《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開元天寶遺事》、《太真外傳》等。作者廣采博收,精心編撰,重新綜合加工,改寫修飾,將眾多的人物、繁雜的事件,悠長的歷史熔于一爐,形成一部有機的藝術整體。形成了自己的情節體系,可謂后來居上全書敘述生動,語言流暢,小說中塑造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情節膾炙人口。其中的經典段落,經久不衰。在說唐故事演變過程中,群雄反隋,尤其是瓦崗寨英雄們的反抗故事,有較好的基礎,褚人獲對這一部分的加工也最見功力,不但思想內容上多有可取,藝術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它較成功地塑造了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等草澤英雄的群像。這些人物,既有傳奇色彩,又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個性不同的人。如單雄信耿直淳厚而自視甚高,程咬金魯莽而風趣善謔,羅成勇猛而少年氣盛,都給人留下較深刻的印像。作者不但注意從重大的事件、情節中寫人,還能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細微的感情和心理。如描寫主要人物之一的秦瓊的許多節文字,就相當精彩、細膩。; m1 j0 M: ?4 G9 T/ i+ G* @! N 《隋唐演義》是隋唐歷史小說集大成之作,也是有“清一代歷史演義小說最優秀的一部”之稱。但其思想和藝術上也有局限,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它不僅以大量篇幅直接進行封建倫理道德的說教,而且正面塑造了以愚忠求寵的王義、姜亭亭夫婦的形象。如小說花費大量的筆墨寫王義夫婦怎樣用頭發做成“青絲帳”以謝“隆恩”,博得隋煬帝一笑。作者對這對愚夫愚婦的“品行”津津樂道,贊賞不已。又如,作者譴責了隋煬帝的暴政,卻又不厭其煩地渲染朱貴兒等人以“殉節”報答昏君的故事。這表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忠君”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即使這“君”如狼似虎。第二,作品在總體結構上以朱貴兒、隋煬帝與唐明皇、楊貴妃的“兩世姻緣”為副線,以欣賞的態度寫了這兩對情人的“愛情”。第三,從全書看,《隋唐演義》以史為經,以人為緯,結構全書,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但有些地方剪裁不夠精當,繁瑣冗長,接榫處也不夠圓轉自然。! x" t5 f; n( F* ^3 m6 v 《隋唐演義》現存最早版本為康熙年間四雪草堂刻本。6 C% B/ C) K" H) o1 _6 F+ b- t" f 今有:《隋唐演義》中華書局1986年版,即以康熙年間四雪草堂刻本為底本;《隋唐演義》長春出版社版2008年;《隋唐演義》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隋唐演義》黃山書社2009年版。 54、《女仙外史》& D W( _7 w$ w' |3 ], a 清代長篇神魔小說,呂熊撰。呂熊字文兆,號逸田,亦稱逸田呂叟,江蘇昆山人。約生于明崇禎末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左右,享年八十有余。年輕時因明王朝滅亡,其父令其學醫,不參加科舉考試。呂熊極喜愛詩歌、古文與書法,他的朋友稱其為人“性情孤冷,舉止怪僻”,“文章經濟,精奧卓拔”。曾為直隸巡撫于成龍幕僚,參與治河事,又曾南下廣東,為廣州修郡志。清康熙四十年(1701),呂熊會見江西提刑按察使劉廷璣,提及自己創作小說《女仙外史》的計劃,第二年劉廷璣為呂熊提供“適館授餐”的條件,使他能專心于創作。這部小說最后大約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完稿。除《女仙外史》外,呂熊還撰有《詩經六義辨》、《明史斷》、《續廣輿志》等作,今俱不傳。0 S8 a+ [8 i* T; b. E 《女仙外史》100回。敘明代永樂年間山東蒲臺縣農民起義領袖唐賽兒事。呂熊在“自敘”中敘述其創作動機是:“夫建文帝君臨四載,仁風洋溢,失位之日,深山童叟莫不涕下。熊生于數百年之后,讀其書,考其事,不禁心酸發指,故為之作《外史》。”可見小說的宗旨是假借唐賽兒神魔異事來討伐燕王朱棣,為建文帝鳴不平。小說云天界矢狼星因調戲嫦娥被貶下界為大明燕王朱棣,嫦娥憤而投胎于山東蒲臺唐氏之家,即唐賽兒。月宮諸仙也先后前來輔佐。賽兒得天書寶劍,苦練成功,濟貧助弱,結識豪杰,準備起事。時,洪武崩,建文帝即位。燕王起兵南下,建文帝僧裝出逃,南京陷落,燕王即位。唐賽兒以勤王之名起義,攻陷青州、濟南。各路英雄聞訊來歸。劍仙聶隱娘、公孫大娘等也下界相助。賽兒率軍北上,燕王震驚,欲重禮聘賽兒為正宮,遭拒。幾番鏖戰,義軍逼近北京,與助燕的道人、法師展開了神魔斗法。永樂22年,燕王征漠北車手凱旋途中,賽兒也白日飛升回月宮。 小說情節是史實虛幻并存小說前14回據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有關敘述而加以發揮,敘唐賽兒奇異諸事。其後寫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族滅方孝孺﹑景清﹑鐵鉉等建文諸臣,篡位登基數回,又多據史實。以下80回敘唐賽兒起事,集合景﹑鐵諸人之後,尊奉建文正統,連拔青﹑登﹑兗諸州,占據中原,對抗燕兵等事,則純然出於虛構。 《女仙外史》選材命意有其新異之處,并富有浪漫色彩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鮮明獨特的巾幗英雄形象,對后世小說如《紅樓夢》、《鏡花緣》頗有影響。但大旨在于聲討朱棣篡位,而將農民起義仍復納入封建正統軌道之內,且又將唐賽兒反抗朱棣的斗爭,歸結為嫦娥與天狼星的夙怨。至於將魔﹑仙﹑佛并稱三教,間以仙靈幻化,稱兵斗法,則又墮入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