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東皋子集》 初唐著名詩人王績著。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被后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余風,為開創唐詩做出重要貢獻,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好酒外,王績還好彈琴,曾“加減舊弄”,改編琴曲《山水操》,為世人所賞。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長射覆。 * t* V7 k8 G3 } 《王無功文集》五卷,現存三卷,其中詩、文、賦各一卷。有影印明抄本;清孫星衍刻《王無功集》三卷,與明抄本略不同,另附補遺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王無功集》五卷匯校本,韓理洲點校。7 D4 @7 [& m" @6 M& s; N8 m 5 v5 f, L5 o {1 m) h 21、《杜審言集》 5 X |5 K+ q* Q1 h 初唐詩人杜審言著。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年)進士,為隰城尉。后轉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武則天很欣賞他的詩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員外郎。后因勾結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卒,贈著作郎。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工于五律,格律謹嚴,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詩多為寫景、唱和及應制之作,樸素自然,以渾厚見長。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贊許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長達四十韻,為初唐近體詩中第一長篇。6 u7 i' t$ J% o5 z3 ^ 《新唐書·藝文志》載有文集10卷,已佚。現存最早的《杜審言集》是宋刻本,1卷,收詩43首;明嘉靖年間有銅活字本《杜審言集》和張遜業刻本《十三家唐詩·杜審言集》皆為2卷,但收詩同一卷宋刻本。《全唐詩》亦為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 D' E! J8 Z( \0 r7 Q3 d 22、《王子安集》8 K7 d( K' w$ _8 a5 f 初唐詩人王勃著。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當時以詩文與于龍齊名,并稱“王于”,亦稱“初唐二杰”,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初唐四杰”。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干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 L( o, ]; c( P2 F9 ?& V$ W $ @' Z' `8 m; P; n; T' P6 S: o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批評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浮艷詩風,其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l0 W6 A7 Q" k 王勃今存詩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其中賦2卷,詩1卷,文13卷;清同治年間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并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23、《盈川集》 初唐詩人楊炯著。楊炯(公元650年~692年)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排行第七。初唐四杰之一。11歲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后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稱他為“楊盈川”。- j3 G% R5 b3 G6 p 楊炯與王勃、盧照鄰共同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也如“四杰”其它詩一樣,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他的詩篇不多,以邊塞詩著名,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均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它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于盧,亦不減王”。楊炯亦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9 |( ?0 K1 U8 y$ M; k/ s* r 《舊唐書》本傳謂其有文集30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20卷,今均不傳。明萬歷中童佩搜輯匯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有《楊炯、盧照鄰集》徐明霞點校。6 h0 T+ O; O* k( N8 l . l0 M. J+ P+ z0 v2 k7 X 24、《幽憂子集》 2 [& g4 N- C0 @" _2 P 初唐詩人盧照鄰著。盧照鄰(632年~695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幼小聰慧,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裕府典簽,甚受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高宗干封三年(668)初,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游蜀中。離蜀后,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因友人救護得免。后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預筑墳墓,偃臥其中。終因疾病的痛苦,投潁水自殺。盧照鄰曾求醫于孫思邈。孫以為郁怒所致,無法根治。 - G. p% @6 h% a0 F& d 盧照鄰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楊炯譽之為“人間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艷,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擺脫六朝詩風影響。8 ~6 N3 ?, ^: E3 x" m. \+ ~: s: m: A 《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均為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7卷本《幽憂子集》,并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有《楊炯、盧照鄰集》,徐明霞點校。 3 @$ `6 Y- g1 L, G 25、《駱賓王文集》 初唐詩人駱賓王著。駱賓王(約627~約684)字觀,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幼聰慧,被譽為“江南神通”,據說是七歲時作的“詠鵝”,流傳很廣。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后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后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新、舊《唐書》有傳。1 J1 }0 T0 s! e! Q 駱賓王在四杰中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塞,寫有不少邊塞詩,開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河。其駢文在才華艷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曾驚嘆“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其震撼力! 《駱賓王集》,最早為唐中宗時郗云卿所輯,10卷,其中賦1卷,詩4卷,文5卷,已佚。明、清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后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十卷本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9 i: t2 O! f& R0 k* ]1 t. ] 7 Q. C8 e" m( y 26、《陳伯玉集》: [3 Q* r* W1 [ Y 初唐詩人陳子昂著。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升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0 ^& U# t X% _9 u& h% e, [ 1 s- k" g; y' \8 Q/ n; V 陳子昂在文學方面針對初唐的浮艷詩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共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風格樸質而明朗,格調蒼涼激越,標志著初唐詩風的轉變,友人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陳伯玉文集序》)。但他的部分詩篇,還存在著語言比較枯燥、形象不夠鮮明的缺點。( _" E5 m+ J2 \# Z* r' U 2 _0 v$ M' V5 Q 盧藏用為之編次遺文10卷。今存《陳伯玉文集》是經后人重編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間楊澄校刻楊春本《陳伯玉文集》10卷收輯作品比較多,并附錄《新唐書》本傳等有關材料。《四部叢刊》本即據此本影印。《世界文庫》本,曾據明、清各本作過若干校訂。今人徐鵬校點《陳子昂集》,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全唐詩》、《全唐文》、《文苑英華》等書,補入詩文10余篇,成為較完備的本子。共十卷,其中詩賦2卷,文8卷,補遺1卷,附錄1卷,并附今人羅庸《陳子昂年譜》。4 N1 l$ ?, V" L9 o- U, O& Q 27、《曲江張先生文集》0 Y1 P) q7 f4 ^2 F! I1 s8 ]6 ` ' G5 L; k* O" c6 x X, @ 唐代宰相張九齡著。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他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為人有膽識、有遠見,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卒謚“文獻”。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被貶后風格轉趨樸素遒勁。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 b8 z3 ?, n& P6 D8 W) n" O 有《曲江集》二十卷。其中頌、贊、賦1卷,詩4卷,文15卷。有影印明刻本;又有清代張世偉刻《唐丞相曲江張文獻集》12卷,《千秋金鑒錄》5卷,附錄1卷。 ; k$ L6 y8 n% ? 28、《沈佺期集》# [! v' T+ s: P 唐代著名詩人沈佺期著。沈佺期(約656~約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內黃人。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任協律郎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出獄后復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驩州。神龍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常侍宮中。后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 8 z j- U/ S7 }2 f3 e z 沈佺期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其《獨不見》是一首較早出現的優秀七言律詩。他與宋之問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建安后,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0 ]! Y( f; @2 e A$ q7 i , N; ^) p5 r# D1 y 沈佺期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中華書局2001年版《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陶敏、易淑瓊校注。附《沈佺期、宋之問簡譜》、“沈宋詩集評”。( z/ {( H* f8 a- K& @. u 29、《宋之問集》6 Y- r1 M9 l$ J; [$ k& s 唐代著名詩人宋之問著。宋之問(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上元二年(675年),以才名分直內文學館、入崇文館充學士,洛陽西入閣。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在武后晚年先后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巴結武后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唐睿宗即位后,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詔流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后以赦改桂州。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問于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被賜死于徙所。 作為詩人,宋之問年輕時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其名作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他與沈佺期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并稱“沈宋”。 ! j! o3 `. J9 e+ ` 《宋之問集》2卷,其中賦、五七言古詩1卷,五七言近體1卷。有影印明刻本流行。中華書局2001年版《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陶敏、易淑瓊校注。附《沈佺期、宋之問簡譜》、“沈宋詩集評”。9 z+ g+ ? H7 d; B" Q 3 N* v- U4 C# W0 m( U 30、《李太白集》8 y+ A' G2 y, j, a X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著。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有說法稱出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若冰,不久即病卒。. ]! q; W4 g1 r; g+ } 李白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為已任,曾說“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善于憑借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主要手段。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七言歌行篇幅長、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達詩人矛盾復雜的思想,抒發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李白詩歌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有《李太白集》30卷。其中古賦1卷,詩24卷,文4卷,詩文拾遺1卷。清代王琦有輯注本,重加編訂,并增附錄6卷,注釋頗為詳備,現有中華書局1977年版;另外。宋代楊齊賢、元代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明代胡震亨《李詩通》也很有價值。* {. ?, M8 l' R$ q; T 2 h5 X1 _* _0 N 31、《杜工部集》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著。杜甫(712~770),原籍湖北襄陽,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盛唐大詩人,世稱“詩圣”。因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或“杜拾遺”。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安祿山與史思明)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干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0 \- Z5 I B2 B! Q. q* E/ f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杜甫存詩15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1 v7 `8 R3 ] n. l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他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9 K: o0 s' K0 z# ^* v 有《杜工部集》傳世,宋代王洙編,20卷,補遺1卷。歷代注本很多,以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較為完備。分25卷,其中詩23卷,賦、表等雜著2卷,并附有年譜和諸家集序、題詠等,有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另外清代錢謙益的《杜工部集箋注》、楊倫《杜詩鏡銓》也是較好的注本。 32、《王右丞集》+ y5 w5 x/ H* G q7 | 9 {* |" `6 Q1 C; R+ _8 e; w4 W! U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著。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安史之亂中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亂后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儼然是一位僧侶了。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0 d1 \7 ^* \$ Z8 z3 d 王維多才多藝,詩書畫都很有名,音樂也很精通。思想上受禪宗影響很大,外號“詩佛”。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 c0 ], g6 G F 《王右丞集》為其弟王縉編次,詩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姚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歸陸心源百百宋樓。北京圖書館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據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劉須溪評點《王右丞集》(詩集)6卷,《四部叢刊》據以影印,其中已雜有錢起、姚象、崔興宗等人作品。明人顧起經有《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附文集4卷,這是現存最早的王維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為止較好的注本。除箋釋全部詩文外,并附評語,對于作者可疑的詩歌加以 |